成語故事的手抄報素材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故事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藉故殺人。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兩個宮人奉命把屍體裝在筐裡,抬到宮外去埋葬。

  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瞭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簷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但是,晉靈公並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竟派刺客去暗殺趙盾。不料刺客不願去殺害正宜忠貞的趙盾,寧可自殺。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於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2:犬牙交錯

  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政權,建立漢朝後首先廢除了秦朝苛刻的政治制度,***老百姓的生活,其次,消滅了那些異姓的諸侯王,重新封了許多劉姓子弟為王,代代相傳。他以為這樣一來就可永保劉家的江山。

  誰知剛傳到第三代漢景帝,這些劉姓王的勢力已經開始大起來。他們憑藉自己的實力,與中央王朝抗衡,對皇帝的指令假意應付,或不理會。有的甚至暗暗謀算奪取皇位,過過***的癮。

  有個叫晃錯的御史大夫,看出情況不對,立即上奏皇帝,要他採取措施削弱這些諸侯王的勢力,逐漸收回給他們的封地,來鞏因漢朝的中央政權。

  那些諸侯王本來就想篡奪皇位,如今聽說皇帝要採取措施,便立即互相溝通,其中有七個諸侯王聯合起來,藉口要“誅晃錯,清君側”。發動了武裝叛亂。

  幸虧漢景帝及時調動軍隊,才平息了這次叛亂。可景帝並未吸取教訓,又分封屬地給自己十三個兒子,各為諸侯王。

  這樣等到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即位後,這些諸侯王的勢力又逐漸強大起來。

  鑑於七王叛亂的歷史教訓,武帝決定限制這些諸侯王的勢力。諸侯王得到了訊息,非常緊張,急忙去懇求武帝,說:“皇上,我們與您是至親骨肉啊!先王分封給我們的大片土地,像狗的牙齒那樣上下交錯,彼此嵌入,就是為了我們可以彼此支援,互相牽制,讓我們劉家的江山堅如磐石啊!你要收回我們的封地,那不是有負於先王的意願嗎?”

  漢武帝聽了,一時倒也說不出話來,他當面安慰了他們,暗中採用手段,下令讓諸侯王把封地分賜給自己的子弟。這樣,原來十幾個大的諸侯國分成了許多的小諸侯國,削弱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3:人家給足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儒家的反對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名翟***di***,相傳原來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作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可能以為他是讀書人出身。其實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雙勤巧的手,有製造機械的技能,並且懂得軍事。

  墨子自稱“***”,但對詩、書非常熟悉。他曾經學過儒學,只因不滿它繁瑣的“禮”,後來才另立新說,提出“非儒”的主張。

  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學派不同,墨家學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來自下層社會,出身於平民小生產者,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他們吃的是粗飯淡菜,用豆葉子做湯;盛飯用泥土碗,盛湯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襖。

  墨家的成員就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他們互相救助,嚴守紀律,服從首領。如果在別的諸候國做了官,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家團體;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家精神,誰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喪禮也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等主張,也就是節制生活用度,反對鋪張浪費;辦喪事要節省人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說明他巳經意識到勞動生產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死後二百多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其中對墨家的評價很高。司馬談特別肯定了墨家“強者節用”的主張,也就是加強農業、節省用度的主張,並且認為這是實現人人飽暖、家家富足的辦法。雖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張,但墨家的這個主張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勝過別人的地方。

  

的人還:

1.手抄報成語故事素材

2.小學成語故事手抄報素材

3.三年級成語故事手抄報素材

4.寓言故事的手抄報素材

5.小學生寓言故事手抄報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