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格言的議論文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的一種文體。有什麼關於我喜歡的一句格言作文?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我喜歡的一句格言作文,希望你喜歡。

  篇一: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選自於《論語·公冶長》,意思就是說勤奮好學,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請教為恥。我想,這句至理名言應是我們當代學生乃至全社會所應具備的。

  一定就有人問:為什麼呢?

  敏,乃勤奮也。好,乃喜愛也。所謂笨鳥先飛早入林,你勤奮好學終會有所成就。當你學習時,必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是必然的,有何恥可言。通過勤奮學習,會增長見知,提升自我;不恥不問,又會進一步地昇華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況且,對於社會來說,每個公民謙虛而優秀,那麼這個社會也就將得到無限的發展。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那又怎樣去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說起來簡單而又複雜。

  第一,敏。即是勤奮。要在心裡暗暗地下定決心,努力去工作、學習。當然要付諸行動,嘴上清談有什麼意思呢?還要能堅持,有恆心和毅力。 當然需要不是外界環境的干擾,仍舊能繼續學習。像xxx少時不顧家裡的反對,克服貧窮,毅然出門求學。沒有讀書的環境,就在繁鬧的街邊讀書,絲毫不影響他學習。也就在這嘈雜中成就了一位偉人。

  像漢代孫敬讀書的頭懸樑,戰國蘇秦讀書的錐刺股,都是敏而好學的體現。喜愛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不止只有學生當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這樣。

  對於敏而好學也許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恥下問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題,這可不僅僅是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議。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於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沒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卑求教於位卑,以才高者求教於才低。往往會覺得彆扭,也許會感覺不光彩,恥於開口了。

  這種感覺多半來自於心理壓力,我們當然要克服它。你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問個問題有什麼嘛?他也許比我強呢!別人才不會這麼在乎我呢,何難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儘快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久之後,定會有顯著效果。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人前人後都保持謙遜的作風,忘卻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尷尬,久而久之,習慣了,也說真實了。

  努力吧,朋友們,你一定會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的。

  篇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險境。然後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與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註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嚐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為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捲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篇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隻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裡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