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彩議論文例文

  由於學生缺乏寫好議論文的信心,也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寫出來的議論文往往千篇一律,有些甚至毫無新意,缺乏明確的論點和立論依據,嚴重影響了寫作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我是一顆拒絕融化的冰,堅持這樣的角度和堅硬,我是一顆拒絕融化的冰,堅持不變的寒冷和清醒。——題記

  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未知數。當你得意時,不要過分歡喜,當你落魄時,不要過於悲傷,堅守自我,從容地對待世界的沉沉浮浮。

  蘭亭傳世

  那個時代,彷彿被老莊主宰。

  一篇《逍遙遊》不知惹起了多少人的嚮往,“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多麼瀟灑豪邁!一時間,追捧者無數,出世人仙,逃避現實、自由放任的作品氾濫興起,可是,有位智者卻堅守自我,十分清醒地不為所動。在玄學盛行的風氣下,王羲之堅持自己的文風,一反“清心寡慾,尤善玄言”之風,大筆揮就一篇情直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成了中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珍寶!

  堅守自己的文風,“翩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書法家在文壇獲得一席之地。

  陸游報國

  靈魂蓄滿了報國之情,他的目光堅毅明亮得能洞穿人世的一切陸游——一個對國家無比忠誠、無比摯愛的老者。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他拳拳的愛國之心可見一斑,可是,英雄如他,卻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儘管有“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憤懣,他卻依然堅守看自己不移的報國之心。他企盼大宋統一,他渴望收復失地,或許“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正是他此刻心情的寫照吧!

  但誰又能理解他英雄遲暮的辛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成了他的遺訓,也見證著他堅守的赤膽忠心!

  堅守自己的報國之心,你樹立了“零落成泥碾作塵,惟有香如故”的志士形象。

  諸葛忠魂

  草廬中的他,燃青燈,調素琴,誦黃卷,佔盡古風神韻。躬耕於隴畝之中,高吟著“大夢誰先覺,平生自我知”,自得其樂。

  為報三顧茅廬之恩,他出山輔佐劉備,“未出茅廬而先知三分天下”是他的睿智,“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他的神勇!忘不了,先帝白帝城託孤的殷切目光;忘不了,許下承諾時自己堅守的眼神!無奈,少主卻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你明明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你堅守著自己的承諾,依然默默地輔佐著樂不思蜀的阿斗,縱然一切只是徒勞!

  堅守自己的承諾,你贏得了“出師一表真名士,千古誰堪伯仲間”的美名!

  堅守自己,了卻了浮生,贏得了美譽!

  二

  夜深,才入寐,忽夢有烏姓編輯挾一《高考雜談》囑餘為序。問之,乃知國考雖休,出題、教學、師生諸家仍有滿腹言辭待發。烏編遂應市場之需、集眾人所言,成此冊。烏編乃我忘年,盛情難卻,餘遂勉為是文:

  我以為,這本《高考雜談》很好,好就好在一個“雜”字。

  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統一天下的是呂氏雜家;中國現代文學泰斗魯迅,最可表現其思想成就的是雜文……

  “雜”豈不很好?

  當然,“雜”大多在奮鬥與競爭時展現其好處,所以“雜物”總能表現出勃勃的生命力。大自然中,植物方面,雜草的生命力總強於莊稼,莊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穀雜糧,精糧水稻中最有價值的是雜交品種;動物方面,野生動物中最長壽的是雜食動物烏龜,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騾子;社會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聰明的是混血兒,國家中最先進最發達的是人種最雜的新大陸上的國家,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存留下來的國家,也是因為一直以來眾多民族雜處一起不事紛爭同舟共濟。

  原來,“雜”是一種多極,一種包容。正所謂“千帆競發,一日千里;海聚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萬類霜天的世界才顯得自由,只有厚德載物的氣度才耐得長久,生命的活力與耐力,不正是靠“雜”才得以加強和延續的嗎?

  但“雜”在梳理與整治時卻又往往是不好的,所以“雜物”是需要收拾與約束的。大自然生生相剋,淘汰紛雜落後的物種;各國家制定法律,懲治紛雜敗壞的罪行;能源與礦產,要等到提純之後再來供人使用;著書與立說,要理清規矩條理才能鑽研傳承……請想一想,在這種時候,我們豈能雜亂無章?所以,《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天下萬物、雜久必純,純久必雜”呢?

  最後回到這本書上來,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於“雜”的精神——讓大家都來參與建設,集思廣益,使我們國家的考試製度考試方法更加成熟更加有效,使我們國家的優秀人才更有機會脫穎而出接受培養服務大眾,這有什麼不好?當然,“雜談”一番之後,遼是要把出題判分的事“純”交給考試院閱卷組去辦,因為他們可以“集雜成純”,不至於“雜亂無比”“趁雜牟利”。

  三

  裹身於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穿棲在資訊交織如網的時代,面對每天如潮湧的語言,我們該相信誰呢?信他,抑或自己?

  有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有人說,應當耐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還有人說,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俯首是春,仰首是秋;月圓是畫,月缺是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行走在歲月的流年中,我們應該相信自己,同時也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我們可以立一方碑基,在人生的行程中。相信自己,即使在風浪翻滾的怒濤中,我們仍然能把握自己生命的航船,準確駛向遠方的港灣;相信自己,即使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我們仍舊可以開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這句話不正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人生風雨兼程,成功和失敗同在,積極與消極共處。無論悲喜傷痛,都要堅守自己,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方能在這資訊高速發展的今天,準確地點選自己輝煌燦爛的明天之網頁。

  相信自己,並不意味著排斥別人;相反,相信自己,而是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波蘭不是有句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漆黑的海上,海輪不僅要遵循羅盤的指向,它還需要海上燈塔的導航。人生亦如此,沒有誰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巔峰,他人的意見有時如登山的柺杖,支撐著你前進的腳步。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於納諫,終成一代名君;齊王接受鄒忌的進諫,聽取群臣吏民的意見,於是才有“諸侯皆朝於齊”的國勢;孫中山提出建設三峽的設想,豈不是因為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的結果?

  聽取別人的意見,方能集思廣益,兼收幷蓄,最後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巨集偉事業。

  當然,聽取別人的意見,絕非相信一切人。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應當耐心地傾聽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人生如秋風吹皺悠悠歲月,飄落幾多惆悵,幾多感嘆。行走在星轉鬥移的人生之旅,切勿一意孤行,也無相信一切人。相信自己,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才是風雨人生路,逍遙任我行的法寶。

  相信自己,坐觀庭前花開花落,閒看天上雲捲雲舒。

  聽取別人意見,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蕩情懷。

  相信自己,聽取別人意見,方能在榮榮枯枯的歲月棧道上,一路奔放,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