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有利於考生調動生活積累,彰顯寫作個性,展示自我的才情,顯現創新精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永恆,不只在於時間從洪荒而來的腳步;也不只在於風聲從亙古而至的呢喃。一個瞬間,往往也能成就永恆。

  曇花從不為她鮮豔的短暫而暗自哀憐,因為她將自己怒放的那一刻寫進了天地的長卷,萬物無一不記得這瞬間但永恆的嬌美;朝露從不為她光華的瞬息而顧影悲嘆,因為她用自己閃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眾生無一不懷想這瞬間而永恆的清麗。

  因為真美,那些短暫的事物竟撼動了時間的定律,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

  當詩仙寬袍棄履,舉起樽而邀明月,沐月華而影三人的那刻,這一絲浸透了蟾暉的酒香便飄飄搖搖了千餘年,縈繞在數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似是還攜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羈。這瞬間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誦讀聲中變為醉人的永恆。

  因為不凡,那些即逝的側影竟躍過了文明的更替,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

  當屈子以血謳歌,孑然一身,僅懷擁一胸才氣,腹含一枚忠膽投身汨羅的那秒,這一屢赤紅泣血的絕美魂靈已掙脫世俗的枷鎖,隨著汨羅江水的平平仄仄流過了漫漫歲月,滋潤在每個志士的心田。這瞬間的悲壯,便在歲月的長河中變為永恆。

  因為無愧,那些閃現的生命竟無視了歷史的變遷,僅憑一個瞬間,締造了無盡的永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縱是八十而壽又何嘗不是一瞬。

  但且回首再看那南山腳下菊態幽美,洞庭湖心月暉清華;看那赤壁山澗金戈鐵馬,大漠暮裡炊煙人家,彌足短暫,卻也彌足永恆。

  這些由真、善、美纏繞而成的瞬間,往往在筆尖的躍動甚至風葉的交響中被銘記。它們不曾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坷,甚至不曾在歲月的波濤中起伏,它們總以一種輕盈而美好的姿態起舞,獨立於世,而在萬物心中刻下永恆。

  以真行走於世,以善放歌於世,以美饋贈於世,便可以自身之瞬間,成就大世之永恆。

  瞬間,也是一種永恆。

  二

  在我們村裡有位老太太,她是位土醫生。她很善良,替別人看病從來不收錢,大家都親切的稱她“慈善婆婆”。

  她的父親從前是一個開藥鋪、種草藥的,自從她嫁進我們村後,她自己在村裡也種起了草藥。一開始並沒有人相信她的醫術,更不敢吃她的草藥。

  但是有一次村裡有一老頭走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腿子摔骨折了,他們家很窮,沒有錢去看醫生,只媸自己在家裡休養。不料並沒有一點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腿也開始腫起來了。“慈善婆婆”知道後就自己採了藥,磨好了,加上雞蛋清,自己親自給老頭送了過去,還給他敷上,囑咐他要是很癢不要用手撓,那是藥起了作用,腿成了紫色也別緊張,是傷被提出來了。第二天老頭的老伴就提著一大籃子雞蛋到她這兒來請她幫忙再給弄幾個草藥,她二話沒說就跑到田裡採藥去了。藥弄好後,連同雞蛋一個不少的又送回去了。後來別人又送來了少許的錢,但是她卻沒有要。她說:“幫人家忙,我很快樂,我也得感謝你們,是你們給了我快樂!我幫人並不是要別人的感謝。”

  從這以後她的名聲遠揚,踏進她家門檻求醫的人絡繹不絕,而且越來越多。從此她也忙起來了,她說這使她的晚年過得有意義了,她兒子多次勸阻她,說她上了年紀,已是八十多歲了,要是採藥摔了一跤可怎麼辦呢?她卻風趣的說:“我自己給自己弄藥啊!”

  我母親的腳扭了後去找她,她也很高興的去採藥,並且還教我母親認藥,要怎樣配藥和調藥。我母親疑惑的問她:“為什麼要告訴她這個土方子?”她說:“我想讓它傳下去,不失傳在我的手裡。可是你記住,不能把這草藥拿來賣錢,我們只是積善行德。”她告訴母親的話我都記住了。母親知道給她送錢也她不會要,送別的她也不會收。媽媽給她做了一雙布鞋。禮物也輕她也不好推辭,因為她的腳是三寸金蓮,讓媽拿回來也是放在家裡沒人穿得了。後來母親也學會了採草藥。

  “慈善婆婆”活了九十多歲,她去世之後有很多人來了,大部分都是請她治過病的人。大家心裡感激她,知道她善良、心好,特意來送她上山的。

  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大家都忘不了她的善良。

  三

  某日,興之所致,閒翻詩選: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姿態萬千,信心然不可自勝。鄰室卻突然飄來動感的音樂。分辨之下,竟是鄰室幼童學唱熱辣情歌。惘然,悵然!不禁感慨:成長過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

  細觀時下之社會,不禁更增憂慮。詩詞歌賦讓位於流行歌曲,京劇崑劇讓位於日劇韓劇。歌德康德難覓其蹤,言情武俠大行其道。至若淫穢暴力之魘,沆瀣一氣。餘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若無文化之薰陶,則無健全之人格;若無健全之人格,則胸無大志;人而無志。其為可乎?若舉國皆然,國將不國。

  時下,一些名曲、名句出於商業目的被大肆竄改,而不同藝術類別的鑑賞,引用,結合必須服從於一個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以音樂,廣為傳唱;世界名曲被作為廣告歌曲,兩者同樣是藝術主題的再創造,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審美的昇華,後者卻是審美的毀滅。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讓我們在成長中獲得美的教育,美的薰陶,美的享受,才能培養性情。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是說意志懈怠時讀史以明志: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裡;金戈鐵馬,江山萬里血淚中。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淨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臺空明塵埃無。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我國浩瀚的書海之中,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我們成長真正的養分。

  我們的成長更要呼喚人文品格的修養,古之聖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種獨特的人文品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著胸懷宇內的人文關懷,而如今,在商業化大潮的衝擊下,種種最為質樸的,關係人類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為典型的莫過於哲學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來的古希臘這一哲學盛世早已“一日難再晨”。古典主義哲學的高潮在黑格爾之後也戛然而止。哲學家成了世上最孤獨的人。而哲學成了被忽略的財富,“未經省察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倘若我們的生命旅途,成長過程中缺乏對生存價值、人類理想的思索,我們必將淹沒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為某些哲學家所擔憂的一個符號。

  我們生活在時下一個資訊量大,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虛和靈魂的漂泊,只有用美來陶冶情趣,用傳統文化來鑄造性情,用人文品格來指導人生,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呵護成長的旅程,規範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