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吃什麼中藥

  發燒有很多種原因,也就對應有很多種藥,其中有治療寶寶的西藥和中藥,你知道有什麼中藥治療寶寶的發燒的嗎?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寶寶發燒吃的中藥,供大家學習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寶寶發燒吃的中藥

  寶寶經常發燒,一般寶寶發燒如果不是太過高的話都可以選擇物理降溫,這樣對寶寶的身體比較有好處,但是如果寶寶是高燒的話則需要用藥,那麼嬰兒發燒吃什麼中藥好呢?

  多數寶寶發燒是因為受涼感冒引起,如果寶寶發燒時手腳冷,舌苔白,面色蒼白,小便顏色清淡,父母可用生薑紅糖水為之祛寒,在水裡再加兩三段一寸長的蔥白,更有利寶寶發汗。如果寶寶發燒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熱較重,這時不能喝薑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

  如果造成孩子發燒的原因是吃了過多的食物,食積導致發熱,可以使用一些消食的藥物用來幫助孩子退燒。

  燒到38.5度還不算很嚴重,用最基本的物理降溫法吧,溫水擦浴、額頭敷冷毛巾等,寶寶發燒到39度以下,其實都算正常的,建議不需要用藥。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藥。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寶寶發燒吃的藥

  1、感冒引發的發燒:你可以用解熱止痛類的如APC,有小孩專用的解熱、退熱藥一般是不刺激胃的;

  2、高熱不退:可用適當加點激素,如氟美鬆就比較常用,一般與複方氨基比林一起肌肉注射

  3、感染引起的高熱:一定要抗感染治療還有就是在抗感染治療

  4、如果吃藥3天無效的高熱就要去看醫生了

  孩子發燒一般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要及時用退燒藥。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型別,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

  對乙醯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

  商品名:泰諾林、百服寧、安佳熱等

  用法:每千克體重10 ~ 15 毫克/ 次,每4 小時1 次,每24 小時不超過5 次。

  優點: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 分鐘內就能產生退熱作用。副作用相對比較小,對胃腸道基本沒有刺激,對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沒有影響,沒有腎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較高。對2 歲以下的孩子,醫生通常習慣用這種藥物。而且它可與牛奶、果汁同服。

  缺點:退燒雖然起效快,但控制體溫的時間相對其他藥物要短,控制退燒時間約為2 ~ 4 小時。

  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用法:可用於嬰幼兒的退熱,緩解由於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輕度頭痛、咽痛及牙痛等。按體重一次5 ~ 10mg/kg,需要時每6 ~ 8 小時可重複使用,每24 小時不超過4 次。

  優點:它和對乙醯氨基酚是世界衛生組織*** W H O *** 推薦的兩種退熱藥,也是較為安全的退燒藥。它的優點是退熱平穩且持久,控制退燒時間平均約6 小時左右,最高可達8 小時。而且它對於39℃以上的高熱退燒效果比對乙醯氨基酚要好。

  缺點:有輕度的胃腸道不適,偶有皮疹和耳鳴、頭痛、影響凝血功能及轉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腸道出血而加重潰瘍的報道。還有報道說它在脫水、血容量低和心輸出量低的狀態下偶見可逆的腎損傷,過量服用可能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癲癇發作等副作用。所以一般多用於3 歲以上高熱的孩子。

  發燒時不宜喝的飲料

  以下飲料是在發燒是是絕對不宜喝的,每種不宜的飲料都有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抑制發燒的退燒,甚至不適宜的飲料還會加重溫度,引起高燒的出現。

  一是要忌喝濃茶:因為喝濃茶會使大腦保持興奮的狀態,且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進而使患者體溫升高、煩躁不安。同時,茶葉水會影響藥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藥物的療效。

  發燒時不宜飲茶。因為茶葉中所含茶鹼能增高人體溫度,使藥物的降溫作用大減以至消失。因此,發燒患者不宜飲茶

  二是要忌喝冷飲:如果是不潔食物引起的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導致的發燒,胃腸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飲會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

  三是要忌食蜂蜜水:發燒期間應以清熱為主,不宜滋補。蜂蜜是益氣補中的補品,如果多服用蜂蜜,會使患者內熱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還容易併發其他病症。好,發熱時不宜喝飲料,如茶類、果汁、可樂等,會使患者負擔加重,症狀加重。喝白開水最好。

  四是要忌碳酸類飲料:因為碳酸飲料含有許多對人體危害的成分,雖然它能補充人體流失的水分,但是工廠在加工飲料時會新增許多人工色素、新增劑和一些防腐劑的成分。這就會使我們人體中聚集一些有害的成分,從而使我們的免疫能力下降。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