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托馬斯哈代的簡介

  托馬斯·哈代,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托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國作家。

  他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1861年去倫敦學建築工程,並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當過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裡的自然環境日後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

  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築繪圖員,並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1867年因健康問題返回故鄉。最初寫作詩歌,後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從此,他放棄建築職業,致力於小說創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發表的小說是《計出無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著發表《綠林蔭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雙湛藍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開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為背景的一系列鄉土小說的寫作。

  1878年發表《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寫遊苔莎嫁給在巴黎當過鑽石店經理的青年姚伯,幻想丈夫能帶她離開荒原,後因種種誤會和不幸夜間出走,失足落水而亡,最後姚伯因得不到鄉親的諒解和支援而事業難成,當了傳教士。一些評論家認為《還鄉》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卡斯特橋》***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886***,這是他唯一不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寫失業的打草工亨查德酒醉後賣掉了妻女,醒後悔恨,從此發憤,成了糧商,當了,妻子攜女歸來,但不久與合夥人吵翻,妻子去世,賣妻醜史被揭發,事業失敗,女兒被生父領走,他孑然死於荒原草棚。

  《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是他最優秀的小說,寫出身貧苦的少女苔絲被本家惡少亞雷·德伯***,後在牛奶場當了擠奶工,不久與牧師之子克萊相愛、結婚,新婚夜坦誠地向克萊講了往事,結果遭棄,最後她殺死亞雷,被判絞刑。小說發表後被指責有違道德。《無名的裘德》***1896***招致更強烈的攻擊,小說寫孤兒裘德原想上大學、做牧師,後與表妹相愛同居,觸犯了禮俗,為世不容,表妹最終回到丈夫身邊,他則酗酒而死。激烈的攻擊使哈代發誓再不寫小說,自此全力作詩,發表了《威塞克斯詩集》***1898***、《今昔詩篇》***1901***等8個詩集。此外還有《林地居民》***1887***等許多長篇小說和4個短篇小說集。對家鄉一帶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的熟稔和生動表現使他的小說充滿活力。他的作品往往帶有宿命論的悲劇色彩。

  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還鄉》和《卡斯特橋》。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托馬斯哈代的創作特點

  哈代的小說以他所生長生活的英格蘭西南部地區為背景,富有濃重的地方色彩。

  他將這些小說大體分為3類: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和精於結構的小說。其中以第一類最為重要。屬於此類的長篇小說有《綠林蔭下》、《遠離塵囂》、《還鄉》、《卡斯特橋》、《林居人》、《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一般認為它們是哈代思想、藝術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劇故事《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最為傑出。前者寫貧苦美麗的擠奶女工苔絲因年輕無知而失身於富家惡少亞雷·德伯,受盡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煎熬,最後失去自己真心愛戀的安璣·克萊,悲憤絕望之中,殺死亞雷,坦然走上絞架。後一部小說寫貧苦善良的孤兒裘德·範立奮發自學欲赴高等學府深造,但無入門之道。他與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萊德赫雙雙擺脫法定配偶而自由結合,但為社會所排斥,流浪街頭,最後家破人亡。

  這些作品表現了時代的先進思想,向維多利亞時代舊有習俗觀念和制度提出嚴正挑戰,在當時遭到非議。他的性格與環境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奮鬥、追求、幻滅,反映人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人與環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劇烈衝突,因而富有廣泛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哲理。屬於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大致包括《一雙湛藍的秋波》、《司號長》、《塔中戀人》、《意中人》,側重描繪以浪漫愛情為主要內容的人生圖景。精於結構的小說有《計出無奈》、《埃塞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 在這類作品中,哈代著意進行了小說結構技巧方面的實驗,從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嘗試,以及他與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潮流的聯絡。後兩類作品的思想主題往往也與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義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說,或嘲諷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動,或記述浪漫傳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躋入世界中短篇小說佳作之林。哈代小說風格多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他因在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為英國19世紀後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作為詩人,也頗有聲譽。1898~1928年,他共出版8部近千首短詩,包括《威塞克斯詩集》、《今昔之歌》、《時間的笑柄》、《環境的諷刺》、《幻覺的瞬間》、《中晚期抒情詩》、《人性面面觀》、《晚歲之歌》,其中包括感懷詩、哲理詩、愛情詩、詠物詩、諷刺詩、戰爭詩、悼亡詩等等。他還創作了兩部詩劇《列王》和《康沃爾王后的著名悲劇》。

  哈代的詩冷峻、深刻、細膩、優美,言簡意賅,自成一格,較他的小說更具有現代意識。詩劇《列王》是哈代思想藝術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崙戰爭為題材,囊括了歐洲與戰爭有關的種種地區和場所,出場人數達數百人。它屬於不供演出用的案頭劇,氣勢巨集偉,語言優美,運用無韻詩、有韻詩及散文3種文體形式。哈代憑藉戰爭程序中的各個重要環節,進一步深入闡發了他已往在小說和短詩中表達的思想。這部詩劇是作者近60年文學創作的深化和總結。

  作家托馬斯哈代的影響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  哈代晚年因在詩歌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而獲得巨大榮譽。逝世後,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詩人角,其心臟則按本人遺願葬於故鄉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他寫的傳記和一些文學論文、文學筆記以及書信陸續出版。他在英國和世界各國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從20~30年代開始陸續介紹、翻譯哈代的詩及小說作品,他已成為中國讀者熟悉的英國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