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引發原因與早期症狀基本介紹

  糖尿病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調查目前在我國對於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是很高的。你們知道糖尿病有哪些引發原因嗎?糖尿病有什麼早期症狀?下面小編就來告訴你糖尿病的內容,歡迎閱讀。

  糖尿病的引發原因

  1.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其機理主要在於肥胖者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造成胰島素作用受阻,誘發胰島素抵抗。這就需要胰島β- 細胞分泌和釋放更多的胰島素,從而又引發高胰島素血癥。如此呈糖代謝紊亂與β- 細胞功能不足的惡性迴圈,造成β-細胞功能嚴重缺陷,誘發2型糖尿病。

  2.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可增加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改善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使高胰島素血癥緩解,降低心血管併發症。

  3.飲食結構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人們的飲食結構都以高熱量、高脂肪為主。而熱量攝入過多超過消耗量,則導致體內脂肪儲積引發肥胖。同時,高脂肪飲食可抑制代謝率使體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起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常年素食者。主要與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質熱量較高有關。

  4.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者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其機制在於病毒進入機體後,直接侵及胰島β-細胞,大量破壞β-細胞,且抑制β-細胞的生長,從而造成胰島素分泌缺乏,引發I型糖尿病。

  5.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發現多種自身免疫性抗體。其機制主要在於,病毒等抗原物質進入機體後,使機體內部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產生了一系列針對胰島 β-細胞的抗體物質。這些抗體物質,可直接造成胰島 β-細胞損害,造成胰島素分泌缺乏,導致糖尿病。

  6.精神神經因素

  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由於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會造成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導致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造成高血糖,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1.飲水增多

  因為患者的尿日益增多,使得水分丟失的非常多,細胞內脫水現象嚴重,高血糖指標加重,刺激口渴中樞,導致口渴而多飲。>>>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2.體重下降

  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身體的葡萄糖不能夠充分的被利用,使得脂肪和蛋白質加速的分解,消耗的也非常多,體重也會出現嚴重下降,所以會出現消瘦的情況。

  3.視力模糊

  眼睛感到很疲勞、視力也出現嚴重下降,眼睛也非常容易疲勞,視力指標下降的非常快速。

  4.飲食增多

  因為多尿,導致尿中的糖份丟失了很多,使自己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下,能量也非常缺乏,引起食慾亢進,才會出現多食的現象。

  5.出現乏力

  因為人體不能充分的利用葡萄糖來有釋放出自己的能量,從而使得自己感到非常的乏力。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保健

  1、不能“吃軟怕硬”

  營養學家研究發現,吃較軟的食物,血糖上升較快。如果將大米熬成粥,其中的澱粉已經部分轉化為糊精,比澱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人體內很快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粥熬的時間越長,粥越黏稠,吃後血糖升高得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軟怕硬”。要“吃硬不吃軟”,口感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較慢,因而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2、不能吃“獨食”

  雖然血糖生成指數較高的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較大,但如果專挑血糖生成指數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混合進食是控制餐後血糖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將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混合,以降低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

  3、不要“望梅止渴”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多尿”症狀,不敢多喝水,以至於“望梅止渴”。其實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體內處於高血糖狀態,飲水後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或恢復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限制飲水,會導致血容量減少,進而升高血糖,而且會加重高滲***高於血漿滲透壓***狀態,對病情非常不利。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為時已晚,這時血糖已經發生了一定的波動。

  4、不要“畫餅充飢”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為飲食治療就是飢餓療法,每頓飯主食***糧食類***吃得很少甚至不吃。不吃主食或進食過少,身體所需的葡萄糖來源缺乏,身體就必然要動用脂肪來釋放能量,這時會伴有酮體生成,經腎臟排洩可出現酮尿。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於150克,否則容易出現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