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感悟的散文

  人生就像一季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及心情。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一: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儘管我知道,一直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我,深深地、默默地注視著我,一如我靜靜地在時間之外凝望著你。那是我內心潛在的生命分離體的眼睛。因為是分離體,所以我才能夠如此清醒地審視她,正如瘋狂地欣賞我自己。正因為是分離體,所以我又如此地無奈地依賴她,如此地被她深深地吸引。她的名字叫already seen.她看得見我的過去、此刻和未來,也看得見人生的美妙與荒誕。於是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匆匆疾馳,我們沒有目標,我們飽嘗艱辛,我們無所適從。但我們一路都在收穫,收穫不幸,也收穫快樂。我們的幸福在路上,我們的幸福被我們一路遺失一路灑落,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當我們回過頭想去找尋,找尋那些失去的每一顆閃亮的珍珠。但生命已不再屬於我們。我們的靈魂要飛到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一次新的生命旅程。

  如果這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那麼,靈魂的價值就是我之於生命本質的追求所在。生命體是一個物質、理性的命題,有如此足夠的基理和論據支撐。與心靈無關、與靈魂無關、更與精神無關。但是,相信一個人,相信一種情感,相信一種夢想,相信一種追求,就是一種類似信仰的東西在主宰我們的意識。

  因為相信,所以相信。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這個物質的世界總是充滿腐朽的味道。當我們的精神能夠超越時空,在這個世間的某時某刻得到滿足,就是上蒼賜予我們最高的獎賞,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至高境界。我們應該感到無尚榮光,我們應該跪拜感激,百般珍惜呵護。因為我們已經從一個有形的自我生命體,變成一個具有無窮能量的思想體,我們的生命消逝了,但我們的靈魂還在,還會在宇宙中演變成強大的思想力量,還可以依存在價值實現的時空中,一直一直生存傳遞下去。

  生存是我們生命的依存方式,但生命並僅僅是為了生存。人生的價值才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每一個生命都是在與人、與社會的交往中實現價值的。如果相互之間沒有欣賞、沒有認同、沒有共鳴,價值何以體現?其實所有生命中最珍貴的理想、追求與愛情,都是精神與靈魂共鳴的產物,其實都是追求一種深層次的精神的交流、滿足和相互的欣賞、共鳴,否則生命就猶如一堆枯骨,毫無精氣、了無靈氣。

  我們是如此渴望尋找一個精神的家園,如此渴望找尋靈魂的相依、心靈的相通。其實這也是人生難以實現的一種悲哀。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另一半靈魂其實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冷眼望著我們如何演戲。一個在處心積慮地排擠貶低打擊你的自信,另一個又千方百計地掩飾冷落無視你的存在,失去欣賞失去賞識,失去支援失去關情,我們便註定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其實死亡的瞬間是美麗的,死後的世界也是永恆的。我們無時無刻不是徘徊在生死邊緣,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刻被無限期地拉長再拉長。我們甚至可以在夢中感受死亡的美麗與極度的快感。我們是如此渴望死亡的到來,正如渴望做一個永不醒來的夢。所有一切的煩惱與無聊在那個極度的夢中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那個黑暗的時光隧道中,我們如此盡情歡快地飛翔,與所有逝去的親人一起共舞,與所有聖靈傾心交談,我們看到自己短暫而平庸的一生,我們看到自己在凡間的種種不捨,我們享受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我們體驗前所未有的欣喜滿足和從容。在那一瞬間,我們喜極而泣。我們從夢中驚醒,萬分惶恐地回到這個物質的世界。

  此時,我的另一雙靈魂的眼睛,是如此陰冷地凝視著我,告訴我,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二:人生的得與失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季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及心情。乍一看這淺顯的道理誰都能懂,但也許誰也不懂,因為眾人的世界觀裡,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它是檢驗沿途風景的終極標準。他們覺得連目的地都到達不了的人生就如一片荒漠,何談風景和心情,還不如學佛法禪宗,了斷紅塵,那樣或許還留下晨鐘暮鼓的蕭瑟之音,至少還讓自己在塵世間留下曾經存在的痕跡。其實他們不懂得,人生就是在不停地得與失之間,慢慢的像小樹一樣發芽、成長、直至參天,最後老去。儘管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飢寒交迫、日晒雨淋的考驗,但只要不斷汲取營養,一直努力向上,那邊會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人到中年,有時我也不明白,人為什麼一直在追求,卻又一直在失去?半生來,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多少,得與失之間我們又該怎樣去權衡,我們是否該為了不失去而不追求,為了多得到而少給予。這一切糾結的思緒在我為自己梳理理想時得以理清,我的經歷告訴我:追求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我們在追求時面對了得失,在得失之間收穫了一切。所以現在,我很坦然,在一次次的得失之間,我學會了一些東西,它將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堅強。堅強不是與生俱來,更多的是後天的磨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堅強武裝自己的外表,用堅強磨練自己的內心,這樣就算下一刻世界滄海桑田,我們也能笑看雲捲雲舒,就算遭遇“天下人負我”的慘烈,我們也有“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豪情,就算身臨“上刀山下火海”的險境,我們也能重獲“鳳凰涅槃”後的新生。

  其次,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勇敢。無論何時,我們都應本著“勝不驕,敗不餒”的謙虛,拿出”誰主天下沉浮“的豪邁,帶著“一覽眾山小”的報復,努力而勇敢的去拼搏,去創造,唯有那樣,世界一切的醜惡與黑暗、困難與挫折才會為你讓路。

  再次,在得與失之間,我學會了珍惜。“失去後才懂得,該珍惜什麼。”這是一個永遠會讓人費解的話題。因為失去才會想起擁有的可貴,因為失去,才體會無法擁有的遺憾。我們都是不會自省也不會珍惜的人,我們只會想:我擁有的一切理所當然,不問緣由,而失去後才醒悟,原來自己一直以為的理所當然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自己淚與汗的結晶,但結局已無法挽回,只能躲在角落的一隅痛苦。所以,為什麼我們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避免失去時的遺憾呢?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東西,每一個場景,因為珍惜,你會擁有更多。

  最後,在得失之間,我學會了感恩。人生是殘酷的,是不可重複的,因此人們才會珍惜這短暫的人生,但人生也會有奇蹟,就像至尊寶的月光寶盒一樣,當奇蹟降臨,我們也可以重新選擇。如果我有這樣的機會,我會選擇去感恩生活,感恩一直陪在我身邊的人和事,感恩失而復得,然後試著繼續努力,回報這份奇蹟帶來的希望與幸運。

  還有人說,得失就像一場夢,半睡半醒之間我們已找不到回去的路,有人說,得失就像一堆泡沫,一瞬間的美好永遠也代替不了破滅後的虛無縹緲。而我說,得與失其實就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也許我們無法去衡量孰輕孰重,但我們可以清楚明白:我們因為得,所以付出,這便是代價;因為失,所以成熟,這便是收穫;在付出與收穫之間,我們的心在不斷成長著,這便是人生!

  三:堅守自己

  人作為有思想活動的生命個體,原則性是約束其行為的標尺和準繩。每個自覺的人,在生活中都有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和行為操守,一直堅持著而不會逾越底線。學會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守住自己的道德準則,自己的人生就不會因失去原則而留有遺憾;學會了持守,使自己在堅持自我中塑造完美品格,道德和節操就會散發人性的光輝。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這種對自我的反省是完善自我行為的重要途徑,學會自我反省,明確自己的生活準則,才會使自己的行為合乎規範,不至於違背原則。同樣荀子有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深刻的反思使我們變得更加清醒和理智,正確地認識自我,嚴於律己,才是正確的價值選擇。

  說到持守,我想起了一位古代的君子慎獨。慎獨,即使在獨處時也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這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原則性,對自我的約束和控制,凡事堅持中庸之道,不會走向偏激甚至極端。說到持守,讓我憶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也使我們懂得持守更是守住自己的民族氣節,堅持自己的愛國情懷。

  因此,持守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源於內心的對道德的追求,一種發自肺腑的對忠誠的信仰。如果你為祖國而持守,那麼便無法忘記自己對祖國的熱忱;如果你因宗教而持守,那麼你便不會忘記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如果你因完善自我而持守,那麼你便不會忘記自我的原則。持守是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一種可貴的氣節。所謂持守,則為把持,則為堅守。堅守原則,使自己的行為避免過錯;堅守信仰,使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持守能使道德的自覺,不依靠外界的強制力而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持守是一種品格的塑造。

  無論你在持守什麼,請不要忘記原則;無論你在信仰什麼,請不要喪失自我。學會持守,能對自己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反思,學會持守,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忠誠於信仰,堅定了目光,放飛了翅膀,就不會停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