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養殖方法是什麼

  蚯蚓是對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類動物的通稱。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

  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土壤肥沃溼潤。雨天可自動爬出地面。

  以下是蚯蚓的養殖方法

  ***1***修好蚯蚓池。採用半地下式,在地面向下挖1.5尺深, 地面上修砌0.5-1尺,四周用磚砌***不用灰、泥灌縫***,下面是土底。上邊蓋細鐵絲網、牛毛氈或黑色塑料薄膜,以防老鼠、蟾蜍等天敵,並遮光和防雨。大平II 號蚯蚓對適宜的溼度、新鮮的食料和食料中20℃左右的溫度層有明顯的趨性,且群聚性強,當這些條件基本滿足時,它們是不會逃跑的。池底不需鋪磚或鋪塑料薄膜。因鋪底僅起到保溼作用,減少灑水次數,但在冬季卻阻止了蚯蚓向土壤深處避寒移動,往往會造成大量死亡。

  ***2*** 保持適宜的溫度。冬天加厚飼料厚度***1尺以上***,增蓋麥草、草簾和塑料薄膜,10多天加水一次,20-30天加一次新料,防寒保溫,做好越冬保苗工作;夏季減少飼料厚度***6-8寸***,遮蔭和勤澆水以調節溫度, 做到蚓床內夏天不超過30℃,冬天不低於10℃,以利於蚯蚓的生長和繁殖。

  ***3*** 保持適宜的溼度。蚯蚓靠面板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 溼度不足時面板乾燥,呼吸不能正常進行而引起死亡。夏天一般1-2天於傍晚澆水一次,秋冬季3-7天澆水1次。以手握飼料指縫中有水,但水滴掉不下來為宜。溼度過大蚯蚓會逃走或死亡。

  ***4*** 密度適宜,

及時添料。蚓床接種以每平方米600多條、重約300克為宜, 生產群密度一般10000-15000條為宜。密度過大則生長不好,孵化率低。

  養殖過程中需及時新增經過發酵的混合飼料,以滿足蚯蚓生長繁殖對養分的需要。當發現飼料象糟粕一樣,有些蚯蚓已鑽進磚縫時,說明蚓料缺乏, 需要新增新料。添料時,先把舊料連同蚯蚓堆向一邊,在露出的空床上加新料, 待蚯蚓進入新料時,再在舊料上鋪少量新料,待卵孵化後,將上部蚯蚓連同新料取走,舊料可作雞飼料或肥料。一般7-10天加新料一次,每次2-3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