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和痔瘡的區別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患者誤把直腸癌當痔瘡,直腸癌症狀與痔瘡極為相似,因此很容易造成漏診誤診,曾經就有一位直腸癌已經發生轉移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都被告知是痔瘡而延誤了病情。

  直腸癌初期症狀

  1.大便中有膿血、粘液。

  2.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或腹瀉,裡急後重。

  3.大便帶血或出現黑色糞便。

  4.大便形狀發生改變,變稀、變扁或帶槽溝。

  5.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

  6.突發的體重減輕。

  7.原因不明的貧血。

  8.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減退。

  9.肛門部或腹部有腫塊。

  10.發現有多發性息肉或乳頭狀腺瘤。

  直腸癌晚期症狀

  1、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裡急後重等癌腫區域性刺激症狀。

  2、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症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3、腸道粘膜受剌激分泌物增加,而有小量的黏液分泌隨大便排出。癌瘤繼續發展,對直腸黏膜剌激更大,病人始感到直腸內有輕度的不適,或經常有一種虛無的便意感,同時黏液分泌增加,大便表面上常可見有條狀黏液。有時也可出現便祕症狀,但並非是腸腔狹窄所致。在癌瘤形成潰瘍之前期病人常有腹瀉,並且大便含較多黏液。當癌瘤表面潰爛時,大便則更加稀薄,可如水樣而混有黏液和血液。

  4、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症狀。

  5、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6、直腸癌晚期癌腫進一步擴大時會侵犯周圍組織器官,使患者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直腸癌晚期侵及骶前神經叢,會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症狀直腸癌晚期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症狀。

  直腸癌的檢查方式

  1、便隱血檢測:又稱便潛血檢測:,用於各種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尤其是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便隱血檢測是:

  國際通用的大腸癌普查方法;

  美國癌症協會***ACS***廣泛推薦的“健康人群體檢的常規檢查專案” ;

  中國《大腸癌早診早治專案技術方案》特別指出的“最有價值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指標”;

  目前便隱血檢測已不拘泥於以往的傳統檢測,國內已經引進了先進的技術——便明家用型便隱血檢測試紙,在家即可輕鬆自檢。

  2、 直腸指檢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作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3、 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指檢後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並採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4、 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應用。

  5、B型超聲掃描、CT掃描檢查: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6、 血清癌胚抗原:對結腸癌無特異性,其陽性率不肯定。值高時常與腫瘤增大有關,結腸腫瘤徹底切除後月餘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週可以升高故對判定預後意義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