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飲食及保健注意有哪些

  在炎炎的夏日裡,酷熱難耐,稍微一動就非常的熱,那麼夏季要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夏季養生飲食及保健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吧。

  夏季養生的飲食

  多吃鴨肉為好

  營養專家表示,夏季營養物質的補充,我們應該主要以清淡、滋陰食品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清補”。對於我們普通的健康人而言,在盛夏時節,特別是在暑期,最需要做的是將身體內的積熱、積溼清除乾淨,而無需專門的吃各種補藥補品。民間素有“大暑老鴨湯勝補藥”的說法,能起到“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嗽息驚”之神奇的功效,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鴨肉是暑天不可多得的滋補上品。

  鴨子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禽,鴨肉性涼味甘,其每100克鴨肉中含蛋白質16克,脂肪8克,屬於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而且還富含B族、E族維生素及鈣、磷、鉀、鐵、銅、鋅等多種物質,營養十分豐富。在酷熱難耐的炎炎夏日裡,我們很多人都食慾不振,睡眠不好,很容易上火,如果在現在這個盛夏酷熱的夏季裡,用鴨肉煲湯喝,既能有效的補充體內因過度炎熱而消耗的營養成分,又能有效的增進食慾,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夏季吃鴨肉是具有非常好的營養價值,夏季在煲湯滋補的時候不妨多燉一些鴨湯更好。

  夏季養生的三大原則

  1、夏季開胃要合理。

  人體在高溫環境之下,保持良好的胃口,增進食慾顯得尤為重要,在炎炎的夏日裡,必須要保持膳食的平衡,全面的補充營養。一方面要注意保持優質蛋白質的及時的補給供應,多吃瘦肉、海鮮、牛奶、雞蛋、豆製品類食物。要及時的補充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多吃富含鈣、鉀的食物如新鮮的水果、蔬菜,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牡蠣等。

  2、夏季補水要科學。

  在炎熱的盛夏季節,人們往往會大量的排汗,這樣隨著汗液的大量排出,往往會將體內的電解質成分特別是鹽分隨著汗液的排洩而大量的蒸發,此時,如果不能及時的補充水分,往往會造成體內正常代謝發生紊亂。因此,在夏日炎炎的季節裡,要適當的補充水分,以保持人體水分的平衡,科學的補水,過多的攝入水分或者攝入的水分過少,對我們人體都極為不利。如果我們攝入的水量過高,則會造成更多的出汗,超出的汗量,往往不是以汗的形式排出,而是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這對我們身體的正常散熱及體溫的正常調節都極為不利,而且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加重腎臟的負荷。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則無法有效的補充因出汗而喪失的水分。最科學的方法是渴了就喝。此外,補充水分要注意補充的水分時溫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涼。一般補充的水分的適宜溫度控制在12—18攝氏度,以少量多次補水為宜。

  3、夏季補鹽要講究。

  在盛夏的酷熱季節,我們大量排洩汗液的同時,往往會將體內的無機鹽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其主要成分為氯化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食鹽的成分。如果出汗量過大,特別是汗鹽排洩量過大時,就要及時的補充鹽分。但是,如果持續的時間長裡,特別是連續幾天大量的出汗,此時身體的調節能力已經產生了適應性反應,如果出現尿鹽排出量減少,汗鹽濃度顯著降低,從而使體內的鹽分總排出量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足夠鹽分的及時補充,或只是補充少量的食鹽,也可以保持人體內氯化鈉水平的平衡。因此而言,對於不要補充食鹽的時間段主要是剛進入高溫環境的起初時間內,其他時間可以少補充或者不補充食鹽。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長期無目的補充鹽分,則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最後小編提醒:夏季天氣炎熱,大家在外出的時候更是要注意要防晒。以免中暑。

  夏季養生的八大注意事項

  一、是睡眠要充足。健康來自於睡眠,俗話說:“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見老。”良好的睡眠能增強人體抗老防病能力。由於夏季蚊蠅騷擾,且天氣炎熱不適,常使人睡眠不足或睡得不香。因此,保證足夠的睡眠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環節。首先,每天應午睡1~2小時;其次,不能入睡太晚,以免打亂生物鐘節律;第三,努力創造舒適、安靜、和諧、使身心完全放鬆的入睡環境。

  二、是冷飲莫多食。過量地吃冷飲會刺激胃腸蠕動,縮短食物在胃腸內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另外,人體熱量在炎炎夏日裡很難散發,體內胃腸溫度也相對較高,驟然進食大量冷飲,會引起胃腸痙攣、腹痛等。

  三、是木上不久坐。老人家們常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原因是夏季氣溫高、溼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頭***如椅、凳等***含水分較多,表面上看來是乾的,經太陽一晒,它便會向外散發潮氣,久坐其上,能誘發痔瘡、關節炎等。

  四、是外出當防晒。夏季外出應儘量避開“驕陽似火”的晌午,確需外出時,要打遮陽傘或戴遮陽帽、太陽鏡等,有條件者可在暴露部位塗抹防晒霜。烈日下勞作時,要定時休息。

  五、是飲食富鉀、鈉。盛夏人體多汗,常耗傷津液,使鉀鈉丟失較多。因此宜多補充水分和鉀鈉元素,如多吃一些水果及含鈉食物,防止低血鉀和低血鈉的發生。

  六、是高溫別貪涼。外出歸來時,勿立即以冷水沖洗出汗的身體,以免全身毛孔突然閉合,使熱量留於體內不得散發;勿臥於磚地、水磨石地,防止引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勿將空調溫度開得過低,使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進出時人體難以適應;勿長時間讓風扇直吹身體,以免人體調節失衡而致病。

  七、是進補宜益氣。炎夏高熱,人體大量出汗,往往氣隨津洩而致氣衰。祖國醫學有“補氣防暑法”,即夏日進補時,宜選取一些補氣藥物,連服數劑,以扶正氣。夏季最常用的補氣藥是西洋參,也可用五味子3g搗碎煎湯代茶飲,可治氣虛不斂、口渴多汗。

  八是疾病早預防。夏季氣溫高,蚊蠅昆蟲及病原微生物繁殖迅速,人體此時消耗也較大,抵抗力下降,較易患病。“病已成而後藥之”,那就為時已晚,所以夏病應重在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