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麼治頭暈

  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眩即眼花,暈即頭暈,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中醫治頭暈的方法。

  中醫治頭暈的方法

  塞耳療法

  靈磁石10g,研為細末,分成2份,用紗布包裹,塞於雙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時,連續5-7天。可平肝潛陽,適用於腎虛眩暈。民間還有用鮮生地塞患側耳治眩暈法。

  耳穴療法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貼於雙耳穴上***取穴:神門、腦、皮質下、交感,雙側,每次2-3個穴位***,3天1換,4次為1療程。用藥時應將橡皮膏嚴格密封周圍,防止冰片揮發。個別人貼藥後有欲寐感,以後轉清醒,不必多慮。本方也可治失眠證。

  敷百會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搗成膏狀,外敷於百會穴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2-3天。可化痰除溼,適用於痰溼眩暈,一般用藥30分鐘後眩暈可明顯減輕。

  填臍療法

  黃芪、五味子各10g,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連續3-5天。可健脾益氣,適用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眩暈。

  敷手心法

  曼陀羅葉10g。最好用鮮葉,搗碎,加白酒數滴,包於左手掌心,每日換藥2次,對肝陽上擾引起的眩暈效果較好。本品有毒,慎勿內服。

  敷湧泉法

  吳茱萸20g,肉桂2g,共研細末,米醋調勻,捏成餅狀,於睡前貼敷於雙足心湧泉穴,次晨取下,連續3-5次。或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糊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每日1換,連續10-15天。可引熱下行,適用於眩暈耳鳴,煩躁多夢,顏面潮紅。

  足浴療法

  取山梔子、鉤藤各10g,水煎取藥液泡腳,每日1-2次,每次 15-30分鐘,連續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鉤藤、桑葉、菊花各20g,水煎足浴。此法適用於肝陽上亢型眩暈。

  穴位注射法

  患者取坐位,選準雙側風池穴,醫者用5號皮試針抽取複方丹蔘注射液2ml,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後,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組織,緩慢推進0.5-0.8寸,得氣後回抽無血,將藥液緩緩推入,每穴各1ml,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此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較佳。

  頭暈常見的原因

  1.貧血

  可引起頭暈,姿勢改變及勞動後可加重,伴有蒼白、呼吸困難、乏力、心動過速、脈搏細速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

  2.心律失常

  可有暈厥之後頭暈,持續數秒鐘或更長,患者可有心悸、脈搏加速不規則、低血壓、乏力、視物模糊、意識模糊。

  3.頸動脈竇敏感性過高

  可有頭暈短暫發作,甚至發生暈厥,在穿著緊的衣領或頭部移動時可刺激1~2個頸動脈竇引起,伴有出汗、噁心、蒼白。

  4.肺氣腫

  勞累性或慢性溼性咳嗽伴頭暈為該病特徵,可伴有呼吸困難、缺氧、體重降低、應用輔助呼吸肌及縮脣呼吸、呼吸加快、周圍性發紺以及呼吸音消失,也可有桶狀胸及及杵狀指。

  5.全身焦慮綜合徵

  全身焦慮綜合徵可有持續焦慮、失眠、注意力集中困難、易激惹及持續性頭暈隨疾病加重而加重,患者可有運動緊張感如抽搐、坐立不安、肌痛、皺眉以及易受驚嚇,也可有自主神經功能亢進如出汗、心悸、雙手青紫、嘴幹、感覺異常、消化不良、熱冷交替、尿頻、腹瀉、喉部腫物、蒼白、脈搏加速。

  6.高血壓

  高血壓頭暈之前有暈厥,休息後緩解,伴有頭痛、視物模糊,視網膜改變有出血、視網膜動脈硬化。滲出、視乳頭水腫。

  7.過度通氣綜合徵

  過度通氣綜合徵可引起頭暈持續數分鐘,如發作頻繁,頭暈在發作間歇期可持續存在,伴有出汗、蒼白、呼吸困難、胸部縮緊感、心悸、震顫、乏力,外周迴圈衰竭、感覺異常。

  8.低血糖

  空腹血糖降低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頭暈,伴有頭痛、視物橫糊、煩躁不安、精神狀態改變。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