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虛的食療方法實用又有效

  肺氣虛指肺氣不足,患有久咳的人多半都有肺氣虛,而且尤其是在秋冬季節的時候發生的會更加頻繁一些,那麼肺氣虛的人要如何吃一些食療方法呢?以下是小編推薦肺氣虛的食療方法知識,歡迎閱讀!

  肺氣虛的食療方法

  1、黃芪燉母雞

  材料:生黃芪120克 、母雞1只,佐料適量。

  做法:將母雞殺後洗淨去內臟將黃芪放入母雞腹中縫好,置鍋中加水及佐料燉熟即成,吃肉喝湯,每週2次可常服。

  2、羊肉火鍋

  材料:羊肉50-100克、黃芪棗子酒10-50毫升、火鍋料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淨切薄片,放入火鍋沸湯中邊打爐邊吃,同時飲服黃芪棗子酒,冬季常食之。

  3、薏米杏仁粥

  材料:薏米仁30克、杏仁10克、冰糖少許。

  做法:肺氣虛吃什麼好?將薏米仁洗淨,杏仁去皮,冰糖打成碎屑。將薏米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至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至半熟,加入杏仁,待熟後放入冰糖即成每日一次。

  4、素筍湯

  材料:冬筍200克、鮮湯250克、香菜梗、水發木耳、蔥薑汁、精鹽、味精、麻油適量。

  做法:將冬筍去皮洗淨,切薄放沸水中略燙撈出,過冷水撈出瀝乾水,黑木耳摘成小朵,香菜梗洗淨後切段炒鍋上旺火放入鮮湯加蔥薑汁精鹽 味精再放筍,黑木耳,待煮沸後用久去浮沫放入香菜梗淋上麻油攪勻後盛入碗中。

  5、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各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 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用喝湯。

  肺氣虛的調理方法

  第一:容易患有風寒感冒的肺氣虛情況

  這個時候的身體症狀豬腰表現為鼻塞、頭暈眼花還有身體疲倦、以及舌苔薄白。這個時候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那麼應該適量的服用一些玉屏風散加紫蘇。具體的方法方法:

  材料:黃芪、防風、生薑、白朮、紫蘇

  做法:將所有的藥材一起放入鍋中用水煎煮,然後服用藥液,每天一劑,分為三次服用。

  第二:肺氣不足、身體虛損

  身體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氣短咳嗽、血壓偏低、神情疲倦、咳嗽、臉色蒼白、盜汗還有聲音低。這個時候患者可以適量的服用一些保元湯加五味子,這樣能夠很好的補益肺氣,令身體恢復健康。具體的方法如下:

  材料:人蔘、黃芪、生薑、五味子、炙甘草

  做法:將藥材放入鍋中煎煮,然後服用藥液,一天服用一劑,分為三次。除了這種方法之外也可以放入杯子中用開水進行沖泡服用。

  第三:肺氣虛兼腎陰不足

  這種疾病的症狀豬腰表現為口乾舌燥、乾咳少痰、手足心發熱、失眠、內熱、盜汗、夢遺、便祕等等。這個時候小編建議患者服用補陰煎。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材料:生地、麥冬、天冬、地骨皮、北沙蔘、天花粉、女貞子、甘草

  做法:將所有的藥材放入鍋中煎煮,然後服用藥液。這道方子能夠很好的起到滋腎潤肺的作用,同時對於乾咳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第四:虛寒性慢性鼻竇炎

  上文我們說了,肺氣虛的患者很容易患有鼻竇炎,主要的症狀表現為頭昏、盜汗等等,鼻子也非常的不舒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小編建議大家選擇鼻通寧滴劑,主要的含量就是辛荑以及蒼耳子,每次使用一兩滴,然後一天進行兩三次就可以了。

  肺氣虛吃什麼補

  燕窩

  性平,味甘,為清補肺虛之上品,有養陰潤肺、益氣補虛的功效。《本草從新》說得極為公允:燕窩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癆瘵之聖藥,一切病之由於肺虛,用此皆可治之。凡肺虛之人,不分肺氣虛或肺陰虛,食之最宜。

  山藥

  性平,味甘,既能補肺虛,又能健脾益腎,肺虛之人,四季皆宜常食山藥。《藥品化義》中指出: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

  西谷米

  性溫,味甘,除有健脾作用外,又能補益肺氣。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就說它溫中健脾,補肺化痰。對肺氣虛弱咳嗽者,葉氏多用西谷米同山藥、欠實等一同煮食,更為適宜。

  百合

  有補肺潤肺的功用。《醫學入門》說它能治肺痿肺癰。清代醫家吳儀洛曾經指出: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甚於五味之酸收也。尤其是肺虛乾咳久咳,或痰中帶血之人,最宜服食。

  海松子

  俗稱松子仁。性溫,味甘,是一種理想的潤肺補肺食品,歷代醫家多贊其功。如《本草綱目》說它潤肺,治燥結咳嗽。

  白果

  又稱銀杏。能溫肺益氣,是一種止咳平喘的食品,有滋養、固腎、補肺之功。明·李時珍曾說:銀杏,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適宜肺虛咳嗽和老人肺氣虛弱體質的哮喘。如用生菜油浸泡白果,還適宜患有肺結核病的肺虛之人服食。由於白果有小毒,故宜炒熟或煮熟後食用。

​猜你感興趣:

1.適合氣虛體質的最補氣食物有哪些

2.秋季養生的最佳食物和注意事項

3.肺虛吃的食物與治療偏方

4.補血的中醫藥方和注意事項

5.肺氣虛的艾灸方法及症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