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優秀的拳種之一,在世界上廣泛傳播,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和價值取向的變化促使了太極拳眾多流派的產生,我們應該怎樣練習太極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忌串門走戶

  太極拳是內家拳,重點要內外雙修,如參雜外家拳的招式修煉就很難登堂入室。

  2、忌雜拳同練

  練太極拳與其他雜家拳同練,容易造成體內氣血散亂,很難練通周天。

  3、忌過急速成

  功不是單靠學能得到的,而是練出來的,只有練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沒有直通車,欲速而不達也。

  4、忌過火求功

  練太極拳關鍵是搭好橋,調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滿池,丹藥而養。口腔不鬆,牙關緊閉,搭橋過緊,就會口乾味苦,損精耗氣。

  5、忌鬆散無力

  鬆是太極拳之門,是太極拳練者入門的第一關,鬆是使關、節、椎鬆開,使肌、腱、膚擴張,讓氣血直達梢端。絕不是鬆散、鬆亂、鬆懈。

  6、忌僵硬練力

  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剛,鬆是太極之門,僵硬是太極之絆,用氣滯氣,用力傷氣,是太極拳之大忌。

  7、忌突擊使招

  太極拳的技擊法則是不撞不頂,逆來順受,以力而化力,以四兩拔千斤。突擊使招不但不能取勝,反而容易兩敗俱傷。

  8、忌輕浮奇舞

  身沉則氣沉,輕浮則氣燥,平、穩、沉、實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是太極拳之拳法,“圓、旋”是太極拳法運動的軌跡。

  是拳則有擊,沒有不打人之拳,太極拳是一種“巧妙力”之拳,輕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與養生無益。

  9、忌心雜多言

  練太極拳的核心就是淨心調息,生津煉丹。心中雜念是練好拳的一大障礙,必須排除。其次,俗言有“屁多無病,言多無命”之說,練拳者邊練邊說話,是耗津耗氣的罪魁禍首,也要嚴格控制。

  10、忌神不守舍

  太極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氣。招為術,神為勢,有招無神招無力,招術神通才靈威。神力透心,神威難測,神光威嚴賽銳器。練太極拳一定要達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氣意通。

  太極拳練習要點

  1、心態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2、動作要領

  虛領頂勁

  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鬆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

  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

  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

  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

  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

  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鬆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

  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

  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

  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