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健身發勁的要求

  中華武術豐富多彩,雖然各有風格特點自成體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個拳種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都用剛。太極拳是剛柔並用之拳,發勁是太極拳中剛的一面。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不可用慣性發勁

  在太極拳鍛鍊中,任何發勁的動作,都不要採用慣性打出,一定要腳踏實地、轉腰發勁。比如:要打一個“通背捶”發勁動作,架勢是:左弓步,右腳後蹬,左掌上託,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腳,腳的跟部著地,快速向左轉腰,帶動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動作沉著有力、穩重。如果左腳、左掌、右拳同時出去,這種慣性打法會使重心不穩、漂浮無力、動作不穩,會產生跳躍現象,不符合太極拳規格。不論扇通臂、野馬分鬃、雙叉掌、進步雙捶、搬攔捶等等,凡是發勁快打的動作,均不採用上下肢和腰同時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腳著地支撐後,再抖腰帶動上肢發勁,這樣打出去的勁乾脆利落、定勢沉穩。



 

  二、發勁要動短勁長

  每個發勁動作,在發出之前不可拉長執行線路,要以腰帶手、腰為主宰。腰的旋轉不超過45°,掌***拳***後拉不過隙,後腿不做下蹲姿勢,腰勁突然抖出,襠勁變換,全線出發。如此發出的勁,可謂動短勁長、氣足力猛。發勁的原則是:其根在腳、發於腿,腰為主宰,形於手,要注重力從脊發,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

  震腳:後腳提起不宜過高,離地面要近,腳下震時出聲要脆,上身不可出現一拔一蹲的形狀,也不要把下震一邊的肩膀偏低,這主要靠下震腳的腿彎曲度來調節上身的平衡。震腳要輕靈活潑,不犯笨重。

  三、發勁需曲中求直

  “蓄勁如開弓,發勁似放箭”。太極長拳的快動作,在未打發之前,臂弓、腿弓、身弓,這五弓要弓弓曲蓄、放鬆,全身上下肌肉鬆開,無有牽制勁力外發的部位。意念下令,腰弓一張,力由脊發,四弓俱放,勁似離弦之箭向外直射,曲中求直、曲而後發,全身對拉拔長,呼氣催勁。氣和力合,出勁鬆沉有力,專注一方,顯有“無堅不摧”的精神狀態。只要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意念貫勁,一套拳打完不僅不會氣喘,反而有輕鬆感。

  四、發勁要注意方向角度

  動作要明瞭“十三勢”的概念,弄清勁別,不可正隅不分,含糊盲練。以攬雀尾的掤勢、野馬分鬃的挒勢為例:野馬分鬃的右臂順旋,用離心力發出,手臂越過大腿,勁點在手臂橈側,掌心斜向上,方向在右腿外側,屬於隅勁;攬雀尾掤勁由裡向前掤出,手臂在胸前,掌心向內,勁點在前臂外側的尺橈部,勁路向前***略右轉***,屬於四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