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人體各部的要求

  太極拳對人的身體各部有嚴格的要求。這種要求對提高行功效果,對氣血運轉,對 技擊水平的提高,對防身、健身都有實際意義。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一、頭顱

  1.頭部的骨骼構造

  主要由額骨、頂骨、 顳骨、鼻骨、上頜骨、下頜骨、枕骨、蝶骨連線肌肉、韌帶組成,內有大腦、神經,耳、眼、鼻、口都在頭部,頭部是全身的總指揮部。

  2.頭部的活動範圍

  頭的活動範圍很小,惟有上、下頜骨可以開合,下頜骨可略做左右移動,在肌肉牽引下,面部可以變形,頭依賴頸項部位,能前後俯仰、左右搖晃。

  3.頭部的拳理要求

  頭要保持虛靈頂勁,帶領頸項和軀幹的正直,隨著動作、方向的變化,略做左右轉動,以助眼神,提高練拳的神氣。


  二、 軀幹、脊柱

  人體軀幹主要是由脊柱、胸廓和肌肉韌帶組成。脊椎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相連線。椎骨上下相疊,每個部位的椎骨受內外肌肉伸縮牽動,各有不相等的活動範圍。練拳時,各部的椎骨都要配合動作開合的需要參加不相等的活動。

  三、頸項

  1.頸項的構造

  頸項由7個椎骨上下連線而成,形態向前突。第一椎骨連線頭骨,第七椎骨和第一胸椎相連線。

  2.頸項部的活動範圍

  第一、第二頸椎的活動範圍較大,它能使頭左右、前後搖動,還可做順逆旋轉。

  3.拳理對頸項的要求

  第六、第七頸椎骨,稍向大椎後移,第一、第二椎骨微向前俯,促使下頜稍微內扣,改變昂首上仰的自然生理現象,保證頭的虛靈頂勁。上述皆以意念貫注,不犯強硬。頸項不可左右搖晃、前後俯仰,要始終保持直豎,提高練拳的神氣。

  4.頸項在技擊應用上的作用

  頸項左右轉動,有利於目視、耳聽,對於全身起著導向的作用。頭部的頂、額二骨,能前後、左右撞打,就依賴於頸項的靈活運用來實現。頸項配合肩關節,還能封拿對手的手、臂。

  四、胸背

  1.胸背部的構造

  胸背前後稱為胸廓。胸椎、肋骨,形態自然,均向前後弓突,保護著裡面的臟腑,在肌肉群的連線中,皆有彈性。

  2.胸椎、胸肋的活動範圍

  受肌肉韌帶的伸縮牽動,能上拉下移,前後、左右搖動,但活動範圍不大。肋骨上移時,胸腔擴張,橫徑擴大;下移時,胸腔收縮,縱徑加深。在練拳中,要密切配合胸腔的內部活動。

  3.胸椎、胸肋的拳理要求

  用意念控制,胸肋不要使勁向前凸出。肋骨上拉,必然會使胸部外撐,出現挺胸浮氣,不符合太極拳含胸、沉氣的要求。要做到含胸、沉氣,離不開用沉肩墜肘來配合,胸部要平正、鬆靜,不能僵硬,也不可將胸部有意凹進去。

  胸椎要節節鬆開,又要虛虛對準直豎,切忌強硬,不要前後、左右歪斜,待動作由虛變實時,大椎稍向上拔***第七頸椎下***,肋骨向前卷,由此來帶動胸椎微向上拉,使脊柱兩側肌肉往下沉移,與下部脊柱骨產生對拉,起到舒筋拔骨作用。

  含胸與拔背,是一個要領,兩個方面,二者是有機聯絡的。能做到含胸,就可以拔背。含胸拔背,主要是靠意念貫注、呼吸的配合來實現,決非強硬做作或模仿能成。

  五、腰、腹

  1.腰脊的構造

  腰脊由5個椎骨上下連線,形成腰椎。腰的第一椎骨和上面第十二胸椎要連線,第五椎骨和下面第一薦骨相連線,有堅固韌帶和內外肌肉固定。腰椎和胸椎不同,胸椎左右有胸肋連線。腰椎又不同於薦椎,薦椎坐落在骨盆中間,不能單獨活動。而腰椎上連胸椎、下接薦椎,旁無依賴,承受著上體負荷,它是全身力量的源頭。由於腰椎在構造上的特殊性,就要根據其生理規律,科學、合理地運用腰力,以防勞損。

  2.腰椎的活動範圍

  腰的活動幅度較大,上身向前下俯,兩手著地,一般彎腰能達到160°~170°,左右側彎50°~60°,後能達仰彎曲較大,為20°~30°,還能順逆旋轉。

  3.腰部的拳理要求

  腰是全身承上啟下的關鍵部位,它對全身的虛實變化、進退轉換,各個部位蓄勢發勁等,起著“發動機”的作用。

  練拳中,腰要鬆沉、豎直,不偏不倚,使下肢穩固有力,內勁轉換靈活,上肢旋繞穩重不飄浮,上身不搖晃;腰部不正,中軸已彎,動作就無定向,上身產生搖晃,就出現飄浮、歪斜、俯仰之病。腰要隨胯轉動,不要脫離胯單獨擰轉。如果腰離開胯單獨活動,就會影響腰功能的發揮,“轉腰”之詞,其實是轉腰胯。

  4.腰部在技擊應用上的作用

  “腰為主宰”,這就說明了腰在走架及推手、技擊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太極拳前輩說:“掌、腕、肘和肩、背、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太極拳的八勁和八法的施用,均要依靠腰胯勁的適當配合,才能出勁有效。搏勁,靠腰的旋轉,才可化開對方來力,借力捋出;掤勁,手臂前掤,靠腰做後盾;擠、按勁,兩手往前的前攻勢,靠腰椎二、三節後弓,即命門後撐,加強爆發力,使擠、按勁發之有效;採、挒、肘、靠的四隅勁,皆要以腰勁作為底基,才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而是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勁。

  在發揮腰的作用中,要注意腰力的適當運用。因為腰椎的骨骼構造由5個椎骨上下連線,它不是球盂關節,而是淺半平面連線,屬於微動關節。在練拳、特別是在技擊上,不能盲目亂動。要嚴防椎骨之間的移位,腰椎一旦受損就會四肢無力。

  5.腹部的構造

  胸腔之下,骨盆之內,都是腹部的部位。骨盆內叫小腹,腹部的後面是腰椎和薦椎,外有肌肉扶圍,內納大小腸、膀胱及生殖系統。中醫理論有上、中、下三焦,腹部位置在中焦和下焦。在練拳中,打通三焦之氣,對保健有很大好處。

  6.腹部的活動範圍

  腹部受肌肉和呼吸肌***就是呼肌、吸肌兩部分肌肉***的牽動,可收可張。在意念的導引下,還會左右順逆旋動***收張較大,旋動較小***。

  7.腹部的拳理要求

  腹要鬆靜,受納下沉之氣貫還於丹田***丹田位置在任脈的氣海穴和關元穴之間***。沉氣不可硬壓,要沉中有鬆靜,前輩有“腹內鬆靜氣騰然”之說。腹不鬆靜,氣就不能騰然,所以說鬆靜是腹部的關鍵。

  8.腹部在技擊應用上的作用

  腹部雖然沒有骨骼,是軟性部位,視若軟弱無能,其實它在技擊應用上亦能起到作用。過招時,氣沉丹田,能穩住下部;化勁蓄勢時,小腹收斂,有利於腰胯勁的轉換。對方用掌按我腹部,根據掌的方向角度我肚皮一凹,配合轉腰,可封其手腕;與對方正面近身時,我肚皮貼上其腹,氣向下貫,小腹突然凸,像打足氣的皮球,可將對方靠向後倒***腹靠***,發揮腹部的功能。

  六、薦椎、臀部

  1.薦椎的構造

  薦椎***亦可叫髓骨***是錐形的骨骼,上大、下小,由5個椎骨組成,上端和第五個椎骨連線,下端和尾骨相連,坐落在骨盆中間,由肌肉韌帶連線,形成下身的臀部。

  2.薦椎的活動範圍

  薦椎的組成,沒有關節,只有骨縫,它不能節節彎曲,只

  有依賴臀的活動,隨之而動。

  3.薦椎、臀部的拳理要求

  練拳中薦椎要直豎,並與腰椎上下垂直,使腰椎下沉有力。如薦椎歪斜,必然影響腰軸的端正,臀部也會左右扭動。

  薦椎是腰軸的座盤,座盤正,上面就直。薦椎與臀部均內斂,不要外凸。

  4.薦椎、臀部在技擊應用上的作用

  薦椎下兩側的臀部,有發達的肌肉,是平衡全身的底座在技擊中能穩定重心,應付身後之敵。可坐壓對方膝部,橫靠對方的胯部,配合手法,薦椎向後一翹,可挑起對方全身,向己身前翻出。

  七、尾椎

  1.尾椎的構造

  尾椎由4個椎骨組成,上和薦椎相連線,下人臀部中間。

  2.尾椎的活動範圍

  尾骨自動範圍較小。

  3.尾椎的拳理要求

  拳論中的尾閭中正,指的是尾椎不可歪斜,要上與人體整個椎柱對準,成一條直線,前與任脈中線對住。尾椎在練拳轉變方向中,猶似航行中的“舵手”,能把準前面的方向。

  4.尾椎在技擊上的作用

  能在攻防轉變時,起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