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弟子規踐行題作文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最基礎的啟蒙讀本,從文明禮儀、道德修養到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無微不至的詳細講解。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昨天下午我們學校舉行了踐行弟子規活動啟動儀式。聽了學校領導的發言講話,我真是受益匪淺啊!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自從進了小學大門到現在,我經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同學們的稱讚。父母也經常在大人面前說我懂事。我心裡聽到這些話,甜滋滋的。賈校長說:“好習慣是每個人走向成功的大門。”我想:是呀,我的學習成績優秀,同學們都樂意和我交朋友,老師大人們都喜歡我,我所取得的進步都是離不開那些好習慣啊!

  學生代表張巖鬆說:“壞習慣就好像田地裡的雜草,好習慣就好象田地裡的莊稼,如果不給田裡種上莊稼,就會雜草叢生;如果不養成好習慣,壞習慣就會阻礙我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可是有時我發現在課間休息時間,有的同學在走廊裡追打吵鬧,這影響到了其他同學休息,是一種很不文明的現象。而我們學校的值日干部在平時的檢查中也經常發現,在早晨開校門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擁擠在門口你推我擠,還有一部分同學進校時奔跑,如果萬一有同學摔倒,結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們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學校的“日常行為規範”中也有規定:上下樓梯靠右走,切不可蜂擁而下、互相推擠;上學進校門和放學出校門要有秩序,出了校門馬上疏散,不得在校門外停留;下課時不能在走廊、公共場地上互相追逐。這些壞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要時刻牢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呀!

  我想,我們小學生們應該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養成文明禮貌,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好品德,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讓弟子規伴隨我們長大成人,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讓良好的習慣伴隨我們走向成功之路吧!

  篇二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最基礎的啟蒙讀本,從文明禮儀、道德修養到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無微不至的詳細講解。全文共一千零八十個字,講解了一百多種日常生活的小事。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收穫很大,它不知不覺地影響了我的一言一行。

  孝敬父母,小事做起

  《入則孝》中有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人最應該報答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且孝順不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而是要體現在平時一點一滴的行動中。

  “媽媽,我來幫你提東西”,每次上樓的時候,我都會盡量挑最重的幫媽媽提上樓。“媽媽,你想吃什麼?”以前吃飯時,媽媽總是會問我吃什麼,根據我的口味做飯。現在我都會反問媽媽一句,看媽媽喜歡吃什麼。我生日時,爸爸媽媽都會給我過生日,買禮物。今年三八婦女節時,我想送媽媽一件喜歡的禮物,我知道媽媽不捨得“浪費”那個錢,就偷偷和爸爸商量,用我的零花錢去買了一束媽媽最喜歡的香水百合。看著媽媽收到花時開心的樣子,我覺得自己真的很棒,很孝順。

  說到做到,誠信為本

  《信》告訴我們“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記得有一次,我計劃要寫一篇博文,但是因為當天晚上跟爸爸出去吃飯,回家已經很晚了,寫完作業,我看了看錶,已經九點半多了。我太困了,真想睡覺啊,可是寫博文的任務怎麼辦啊?我本來要放棄了,但是“說到做到”是講誠信最起碼的表現,一個人對自己都不能講誠信,還能對別人講誠信嗎?想到這些,我決定按原計劃,堅持寫了一篇博文。雖然我熬夜到晚上十一點才寫完,但是想到自己堅持了自己的誠信,我覺得很值得。

  互相幫助,取長補短

  《泛愛眾》中講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這句話教給我,當我們在某一方面比別人有能力,有智慧時,我們應該儘量去幫助別人,別人比自己優秀時,我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

  五一放假前,我們學校開了春季運動會,在運動會上,很多同學都有出色的表現,有的跑得很快,有的運球運得很棒。在體育方面,他們都比我強得多,我沒有因為他們比我強而生氣,沒有嫉妒他們,而是由衷地欣賞和讚揚他們,大聲為他們鼓掌叫好。我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說在數學方面愛動腦筋,在寫作文方面比較勤奮,如果有同學問我不會做的題時,我一定會耐心地幫他解答,這就是取長補短的道理。只有大家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才能共同進步。

  總之,學習《弟子規》一年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它教給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不管遇到什麼事,《弟子規》中的教導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改變著我。

  篇三

  《弟子規》是古人用來約束自己言行的工具,也是能夠糾正我們現在行為錯誤的工具,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幾句話告訴我們父母招呼我們的時候,要快點答應,不可以拖泥帶水。父母讓你去幹一件事,你一定要快點辦完。別小看這短短十二個字,這些字裡面可有大道理呢!而且這句話還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

  奶奶家有一位九十多歲的太姥姥,每次去了我都會跟太姥姥說說話,聊聊天,這也就是《弟子規》中的“孝”部分吧!我已經把這一部分運用到了生活中去,我感覺我家中的老人一定很開心。我還經常早起為爸爸媽媽做豆漿,弟子規對我的行為也起了作用。

  “持虛器,如持盈,入虛室,如有人。”這句話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拿東西要拿好。拿著空的容器,一定要想拿著裡面有東西的容器一樣。我現在已經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了。以前我拿東西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總是把拿著的東西弄壞了。學習了弟子規後我認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現在正在改正。進入沒有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裡一樣,不可以亂翻東西,不可以亂塗亂畫。這句話讓我認識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不可以三心二意,否則就算是空的容器也會被你打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如果你真的想用別人的東西,就找到這件物品的主人問一下。如果不問,那麼你這所謂的“借”就變成了“偷”。其實有些人,他***她***不知道辦這種事情的後果,就盲目地去做了,可沒想到卻會因小失大。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借別人的的東西,要儘快還給人家。這樣再借東西的時候也就能很容易借出來了。

  弟子規中的結束語“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總和了弟子規全文的內容的精華,所謂“聖與賢”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要你自己做好了,你也就是真正的聖賢之者了。你就會感到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品德越來越高尚。

  只要能夠做到弟子規中所說的一言一行,我們的品行就會變得高尚,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這就為我們走向社會鋪好了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