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文化空間

  中國傳統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哺育下,納百家之長為我所用,融合了中國古老的傳統哲學、兵法學、軍事學、理學、醫學、倫理學、美學、等,將攻防技擊與健身娛樂、身體運動與哲學理念完美、自然的結合起來,逐步發展成為古老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和獨具中國特色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體育活動。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武術會發生怎樣都變化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由於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促使世界各地人們之間的聯絡變得日愈密切,而這已是一種無法阻擋的潮流與趨勢,然而這種現象的形成也許在某個語境下產生了積極地影響,但是也正是由於這種單向發散的傳播方式,衝破了先前各民族國家之間的傳統國界和文化壁壘,改變了非西方世界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社會觀念及意識形態。也使得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多樣性以加速度的方式遞減,隨之而至的“體育全球化造成了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過程風險,使部分民族體育文化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1]。

  一、傳統武術文化守成下的分歧

  1、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流失

  當火器時代取締了冷兵器時代,當武術難以用技擊解決現實問題時,對自身的合理性也就可能產生了懷疑,功能中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因此,武術在近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的技擊價值一直爭議不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在政府的積極倡導以及國際體育環境影響下,武術技擊本質逐漸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其技擊功能又被提上日程。然而,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掩蓋下,武術為了迎合現代競技體育的競賽標準,使得競技武術的高度發展,從而又一次引起了傳統武術的傳承危機,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本質定位則成為爭論的灼熱焦點。

  武術作為一項體育活動,而“體育史學則是研究體育活動價值所在的重要依據”[2],因此,武術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發現和記錄歷史的一種形式,而通過對武術歷史和現象的研究,尤其是對現代武術發展過程中的各類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而有價值的探討和闡釋,並且進行參與和影響當代體育實踐以及決策的過程。因此,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來審視分析武術技擊價值,具有特殊的歷史傳承性。

  2、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後繼乏人

  武術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體育運動。“言傳身授”是其固有的,也是極具特色的延續和傳播方式。尤其是傳統武術,有別於以西方體育審美為標誌的現代競技武術運動,其本身具有自身特點。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具體有三種,有口傳心授、身體示範和觀念影響。因“百聞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練”,所以老師的親身示範、手把手教對傳統武術的延續至關重要[3]。由於許多民間武術都多在廣大農村流傳,而村落拳師迫於生活壓力,經濟狀況受到嚴重威脅,使得他們無法安心完成傳統武術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大多數棄武改從其他謀生職業,這大大的影響了民間武術的傳播。另外,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民間武術的落寞也漸漸凸顯出來

  二、傳統武術文化分歧後的思變

  1、與現代教育傳承相結合

  教育作為人類文化延續、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武術傳承的重要方式。除了中小學,應該把主要力量放在大學武術教育之中,大學教育史培養國家精英的地方,有義務擔當起責任,改變固有的“體育化武術教學”模式,實行“一對一”的拳種流派武術教學,實現大學教育體系與民間優秀資源的結合。在專門的體育院校,以及綜合類大學的武術系部定期聘請民間傳統拳師授拳,“讓植根於民間的優秀拳種走進高雅的學術殿堂,這樣便實現了民間武術與學校武術的互動”[4]。同時,在教授期間可以為學生講解傳統武術的攻防技擊含義即拆招技巧,不僅有利於學生對傳統武術的內容的理解能力,更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有利於改變人們對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膚淺的認識。

  2、保護傳統文化的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或曰文化場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用來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態和樣式……本原意義是指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地點”[5]。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間”就是為非遺造就必要的活動場所,即一種獨特的物理空間或自然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有人類的文化建造或文化認定,是一個文化場。

  就一個民族來說,每一個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動的地域,該地域的自然環境對該民族有很大影響,進而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該民族的文化特徵,對於傳統武術而言,首先“作為一種文化的真實存在,其不但屬於時間範圍的歷史範疇,也屬於空間範圍的地理範疇”[6]。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傳統武術文化形式。因此,對於地域性的傳統武術文化力圖將其放在原有的文化空間中形成“原生態”“原真性”“原生地”的保護特色。並進行全面性的保護措施。“承傳教授傳統武術不能脫離傳統文化氛圍和背景,要整體傳承和保護,傳統武術的原有系統和體系只能維護不能破壞”[7]。

  3、 國家政策的支援

  傳統武術傳承人就是直接參與傳統武術傳承、使傳統武術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傳統武術傳承人必須經過一定程式的培養,經過各種方式的考核,根據其掌握的傳承知識的數量與質量,最後才能得以確認。傳統武術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依靠這些身懷絕技的傳承人一代代傳技授藝,他們是傳統武術保護的重要物件。首先,國家要為其傳承建立合理的文化空間保護政策,提供硬性的環境保障,積極引導傳統武術的發展。再者,國家政府在經濟上給與補貼,並且要具體到個人,去緩解作為歷史文化傳承者的經濟壓力。此外,要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的宣傳手段,加大大眾傳播對傳統武術的宣傳。不僅有利於消除人們對傳統武術的片面認識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並且讓人們更清晰、全面的認識到傳統武術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