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極拳的五個階段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拳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更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練武氏太極拳原本沒有階段劃分,或準確的講,它的階段之間是相互滲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裡為了學者便於掌握,讓初學者在心中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據個人體會將練習功架的過程分五個階段來闡述。

  第一階段 掌握功架的階段

  這一階段屬於打基礎、學架子階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稱順序和外形規範、姿勢準確上下功夫,每一動勢都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顧名思義就是在走架子的運動中,身體豎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後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彎腰駝背。武氏太極拳的立身中正是指頭頂百會穴與支撐腿的腳跟上下串成一條直線與大地垂直。

  第二階段 改架子階段

  這是凝固架子錘鍊自己的階段。所謂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練拳過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勢,使之走向正確。

  這一階段是在第一階段學完架子後的繼續。在第一階段學拳架的過程中如果學得較慢、較細,掌握得較好、身法毛病較少的話,那麼這一階段將會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階段學得比較粗,只是在學拳架時大概地順了下來,那麼 此階段必須一點點地校正。

  第三階段 走架子的階段

  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後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這時的拳架走起來比較順,每一動勢,身法均符合武氏太極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規範,已經守住了太極拳的基本身法。

  立身中正,舉手投足無過不及,行功走架如長江大河,連綿不斷,前一個動作的完成,既是下一個動作的基礎,也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

  第四階段 技擊階段

  在拳架走順以後,不再為校正架子費心勞神,也就是說自己的身法已經完全符合武氏太極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頭上的了,而是成為自己的良好習慣,舉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階段仍要堅持按照武氏太極拳要求習練。

  此時的練法要逐步將精力轉移到增強敵情上來,每一動勢問自己,對手用大力擊來,我何以對之?以何迎之、勝之?

  也就是說,對手擊來我怎樣用太極身法拿住敵人,控制住對手。這一階段要在走架子時把無人當有人,勢勢制敵,在與人打手時把有人當無人,勢如破竹。

  第五階段 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階段

  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的到來是前四個階段的體現,達此階段後再不須為掌握拳架、走順拳架、如何禦敵等身法和意識上下功夫了。

  也就是說防身禦敵已經是自己的良好習慣和潛意識的本能動作。此時並不是說不須要練功了,此時練功有心曠神怡的忘我境界。

  古拳譜說:“練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說:“功彌久而技彌精亦。”練不是原來的時時勢勢依規矩的練,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依規矩、破規矩,破規矩、還要守規矩的練。

  武氏太極拳的起勢

  武氏太極拳的起勢,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它從無極孕育到有極,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的。

  在短短的日寸問裡,它容納了兵家奇正之學、醫家的吐納和道家的導引提放。

  大凡人們孕育每項工程,必然有他的思維依據和工程概念,比如首先要做的是圖紙的設計、分段工程的順序及計劃程序,再就是要完成他的預期效果。

  武氏太極拳起勢在短暫時間內,首先要安排周身放鬆,行拳如對敵,身的五弓要有節序地備好,要把純真的心態溶解到大自然中,身體亦溶化在大自然中。

  當從無極走向有極時,左腳緩緩提起向左外分開時,身體的各部分有飄飄然的感覺和湧動,當左腳落地的瞬間,雙腳便有生根於地下的感受。

  此時腳心的湧泉穴要有從地下汲水的感念,謂之采地氣。此時周身須含有騰挪預動之勢。

  當雙手掌心向下朝上微微拾起時,雙手十個指頭的指尖十宣穴完全張開,和雙腳趾的十宣穴相對.有把地下的水***氣***向上抽吸的意念。

  當徐徐上舉的雙手十指發脹.向上舉動艱難時,上下對拉恰到好處,感覺雙手沉重兩手要自然內旋至手心向上。此時向上捧舉顯得非常輕靈。

  需要說明的是,向上舉的雙手十宣穴,把地下的水***氣***有機地和天上的水***氣***聯結起來,此謂採天氣,接天河之水,謂之三位一體,也叫三才合一。

  當雙手採滿天氣之後,把天河水隨著雙掌心內合,徐徐地沐浴全身,雙掌的天地之氣順著雙肩的肩井穴向下輸灌。

  另一股水則順著頭頂的百會穴,向體內灌輸,滌盪五臟六腑,然後將五臟的廢氣從腳心排放出去,以達到健身的預期效果。

  大家都明白井和泉的作用,有井必有泉。井裡有盈盈充足的泉水,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採天河之水,又充實到井裡,更使井裡的水淵源不斷地保障供給。

  把天河水***氣***和地下水***氣***陰陽交合遍及全身,周身便鼓盪起來,周身一鼓盪,便有向四面八方噴火的感覺,這是天地之氣、內外之氣在周身交融纏繞所產生的效應。

  習練者要注意。我們的雙腳底的湧泉穴,才是我們所練的“氣沉丹田”。

  雙手的勞宮穴為上丹田,上下丹田必須運作一致,它能夠保持正確的周身協調運動,也能夠保證滿身輕利,因此武氏太極拳的起勢,在打手應用上還有一層關鍵的作用。照此述去練,能達到初級應用和強身健體的作用及效果。

  氣貼脊背

  “氣貼脊背”訓練,各派練法各異,然武派練法更加切實可行,以身法帶動內動,意識之引導外動,就可以練出這門頂尖功夫。其練法,實屬武派之精華。

  武式太極拳身法主要有: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鬆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共十三條。

  “氣貼背身法”,是武式太極拳的另外一種重要特色,外界瞭解不多,比較神祕。它是武式太極十三條身法之外的另外一種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