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靈活階段

  動於靜之內,靜於動之中;陳氏太極拳要求身雖動,意貴靜,神斂則氣順,心靜而體鬆。鬆則容易入柔,柔才能體現靈活——這是太極拳“鬆、活”的要義所在,放鬆柔活是充滿活力的體現和要求。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靈活,是指在由鬆入柔的訓練過程中注重加強纏絲勁的練習,促使肢體在纏繞中得以放鬆靈活地鍛鍊。纏絲勁要求意、氣、勁、形四者合為一體,是內氣潛轉收放同肢體螺旋纏繞屈伸進退的有機結合。一般學者在這一階段,體內氣息尚未充盈,所以,在腰勁的統領下,重視雙肩和雙胯部位的畫弧轉圈和螺旋運動,驅使四肢屈伸往來地纏繞旋轉。陳式太極拳中的每招每式的每一動俱要求以身行氣,以氣運身,以身運手,手領身轉,足從手運,步隨身換。最緊要者,手、眼、身、法、步必須融會一體,旋轉一致,漸悟纏絲勁的要領。

  此時行功練拳,感覺大不同前,自覺招招式式以中氣潛轉為中心,腰為主宰,引動腎氣滾動,兩腰隙同步旋轉互相傳遞,驅使體內之勁出入而有序,各領半身轉動,在其帶動下同時注重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一合周身上下無處不合。同時,要求在腰勁的統領下,驅使頸、脊、腰、肩、胯、肘、膝、腕、踝等關節,接骨鬥榫,對拉拔長,鬆柔旋轉,節節貫串,互相傳遞,引導身體內部氣機收放運轉暢通無阻,從而使關節運動幅度增大,靈活性提高,穩定性加強,全身肌肉鬆弛收縮高度協調統一,增強肌肉、筋腱、網膜***軟組織***、骨節的伸縮和旋轉機能及彈性和韌性,細心推求來脈轉關趨勢,確保其轉關要真。


  在此階段的訓練過程中,要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注催不注領,注合不注開,注入不注出。尤其是要注意轉關過節處,轉關必須摺疊轉換,此處最容易出現稜角,所以要特別存心留意,轉關過節時需要慢而鬆、柔而活。這是太極拳最容易顯方之處,也是接骨鬥榫的關鍵所在。在訓練過程中,此處會發出—種響聲,陳式太極拳稱它為骨鳴現象,又稱它為筋骨齊鳴。這種響聲開始微小,逐漸由小變大,尤其是肩、胯關節表現為最。雖說這是陳式太極拳修煉的必經之路,說明此時關節放鬆程度還不夠理想,關節在旋轉運動時多少還存在著用力現象,旋轉也不圓活、還有稜角出現,導致關節腔內摩擦力所致。所以拳論中有:“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為此,應當在放鬆的基礎上繼續磨鍊,促使旋轉之圈逐步練圓。隨著功夫增進,骨鳴聲則會由強變弱,再由弱變無,肢體則會出現一種明顯的活順靈敏之趣味。正如拳諺所云:“要想練好拳,首先圈練圓。”

  通過螺旋纏絲的訓練,將太極拳的鬆柔與輕靈積於一身,化掉了一切後天所養出來的拙力和僵勁習慣,化生出返還先天的柔韌性與靈活性極強的旋轉能力。尤其是通過身體的內旋外轉,五臟六腑同時得以摩蕩,輔助腎氣出入有序地互相旋轉傳遞,使身體內部氣息得到轉機,引導周身上下呈現出一片輕靈而沉穩的景象。與此同時,通過注重內三合,即筋與骨合、氣與勁合、心與意合的鍛鍊,身體內部氣機團聚力和潛轉能力增強。逐步達到上虛、下實、中間靈的境界。

  通過鬆活訓練,練習者可以逐步掌握內汽潛轉,勁由內換的規律,而持續地注重鬆、沉、靈、活地練習,則是陳式太極拳培養內氣團聚力的主要手段,在這過程中T要不斷細心體會和揣摩“太極中分一氣旋”的理與法及情和景。

  在完整的太極拳圓圈之中,輾轉虛實須留意,使每個動作在承上啟下之處要慢、輕、柔、緩、均,求得圓活無阻,慢而不滯,快而不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體中內氣和內勁活潑而自然,騰然而有序。其勁隱藏於體內,發於心神,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纏繞執行。體內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帶動骨節、網膜傳遞旋轉,肌肉、筋腱摺疊貫串與纏繞。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訊息盈虛之數皆寓於心腹之內。

  鬆於活之內,活於鬆之中,鬆活而沉穩,既是陳式太極拳內氣潛轉與肢體外形纏繞的有機結合,又是有心練柔、無意成剛的最佳措施。此外,鬆活還要有階段層次區別地劃分,每個層次對鬆活的要求也不同。總的來講,要在懂勁的基礎上,鬆而不懈不空,沉而不滯不僵,輕而不浮不飄,這才是陳式太極拳鬆活的要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