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國學經典演講稿

  結緣國學經典《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是源於女兒幼兒園在南師大仙林校區舉辦的一場周豔玲親子教育講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為那些四書、五經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沒多大關係,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既看不懂也聽不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我在一旁看他幹活,他拿著水管找水平,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量過來量過去,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為有它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08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溫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樑倒塌,彭州市10萬群眾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在電話裡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群眾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

  我們的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裡“如保赤子”的思想。

  “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裡抱著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才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著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才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蹟,也才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繫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儘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儘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

  篇二

  品讀國學經典 感悟人生

  結緣國學經典《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是源於女兒幼兒園在南師大仙林校區舉辦的一場周豔玲親子教育講座。講座是親子教育專題,主要是培訓父母如何“演”好父母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好習慣等。周教授提到了讀國學經典的意義和重要性,要讓孩子從小開始品讀中華國學經典,培養文化底蘊,為此我也開始了我的讀國學之路。

  讀《大學》讓我更有自知之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明明德就是要求我們首先要學習並能夠明白和發掘自身美好的品行與道德;親民則要求我們要推己及人,發揚美好的品行與道德;止於至善,要求我們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後面一句自己則認為更重要,“止”就是對自己能力範圍的界定,及對自己的定位,即自知之明。但我認為還應該加上知彼!因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夠對自己進行定位,才能找準自己的方向,才能夠意志堅定的去努力,即有定。定下位後就不會去胡思亂想,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即能靜。“靜而後能安”,不會被別人的蠱惑之言所動搖,不會因為他人的慫恿而迷失自己的方向,不會受各種各樣的因素干擾,才能得安。“安而後能慮”,將自己的目標和努力進行規劃思考,進入具體操作的過程。“慮而後能得”,在做到前面的基礎上,才能使自己有所收穫。

  讀《論語》讓我更懂為師之道,為母之道

  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見身教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沒有言語的說教,卻更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作為母親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好習慣,也是一樣身教大於言傳。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教師必需經常複習故業, 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注重自身的學習涵養,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作為母親教育孩子亦是一樣道理。

  讀《孟子》讓我作為班主任、團總支負責人能更好的管理學生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的思想觀念影響深遠,對我們民族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作為班級的管理者,作為團總支的管理者讀《孟子》讓我對如何更好的管理有了更深的認識,也使我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讀《中庸》讓我更懂為人處世之道

  “中庸”的許多思想,如做人要講誠信,要仁愛,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等等都包含著豐富的辨證法,對今天認識和觀察世界,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諸多問題仍具有極大的價值。

  “中庸”思想以“至誠”為做人做事的準則。“為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強調人與人之間交往得以“誠”為重,從而在為人處世中,達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也正是當今社會迫切需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和諧”。“中庸”思想讓我在處理個人、家庭、朋友、同事、異性交往等關係中,更遊刃有餘。

  對國學經典的閱讀未完待續,我將不斷學習,不斷昇華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篇三

  遇一好書,與智者神遊,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日讀三聯書店出版的夏海《品讀國學經典》,如飲佳釀、如品佳茗,潤澤綿長、回味雋永,一股“悠然神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心緒蕩然泛起。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我識作者,知他有清雅的品行、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疏策政論、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筆記誌異,廣為涉獵、造詣厚重。早年便讀過他的《論語與人生》,今日再得《品讀國學經典》,焚香淨手、潛心研讀,欣然忘食間,宛如看到作者捧一卷書、秉一盞燈,人書合一、物我兩忘,展動著思想的翅膀、遨遊在國學經典的燦爛星空。孔子有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撫卷沉思,於字裡行間見人見事見精神,我們從中體味到什麼呢?

  一種貫通古今、穿透歷史的慧眼。何謂國學?國學乃中華特有之學術,是中華文化之魂。何謂經典?引用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話說,就是“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如果說國學是一頂皇冠,那麼經典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史料中探尋經典,需要遠見卓識、自出機杼,正是“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品讀國學經典》精選文章36篇,從先秦管子《牧民》開篇,間有秦漢的《諫逐客書》、“求賢詔”,唐宋的《滕王閣序》《岳陽樓記》,以清代《曾國藩家書》收筆。縱向跨越2000多年,囊括歷史主要朝代;橫向涵蓋立身、治家、求學、為政、治國各個領域,流淌著尚德、好學、忠孝、仁義、正德等優秀文化因子。閱原文、品釋義,深感古風悠悠,更感大義昭昭。清代趙翼曾言:“此詩人慧眼,善於取題處”。作者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用精深透亮的慧眼,把散落在浩瀚文獻中的國學經典,如珍珠般一顆顆擷起,串成一副寶光四射的項鍊,呈現在讀者面前。 一種抽絲剝繭、研機析理的匠心。讀國學不易,讀國學經典更難。這種難,不只緣于思維方式、表述習慣上的古今差異,更因字字珠璣背後有本源、有深意。“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作者憑藉紮實的國學功底、深厚的文化修養、深邃的思想思辨、高超的行文技巧,猶如考古學家,用細毛刷輕輕拭去歷史塵土;又如工藝大師,雕刻勾勒紋理脈絡。比如,在品讀王陽明心學力作《尊經閣記》時,作者先交代記文的背景、故事,再從經的本質、經的表現形式、對待六經的錯誤態度來條分縷析,把蘊含其中的玄奧哲理,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講得透徹、明亮。

  一種價值重構、精神升騰的睿思。閱讀本身,就是思想再挖掘、再闡發、再創造的過程。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些什麼,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作者依據前人又不拘泥前人闡釋前人又超越前人,看似“我注六經”,實則更多的是“六經注我”,通篇洋溢著“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風範。對諸葛亮的《出師表》,認為核心是要求官員為國以忠,這既是官員的本分和職責所在,也是官員的基本品格;對李密的《陳情表》,認為最大的社會歷史價值在於從人的心靈深處昇華了孝的價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要盡孝、至孝。

  一種進德修業、內聖外王的篤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作者運用自身豐富的學識、閱歷、經驗,以古鑑今、以史資政、以文輔政,讓讀者看到不只是超凡脫俗、淡然淡定的修為,更看到了世事洞明的練達。比如,讀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作者認為治國理政要以人為本,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意願,保障人民權益;要厚積德義,愛民富民化民,既在物質上幫助民眾,也在精神上引導民眾。作者持入世之心、務日用之行,探求著從“內聖”到“外王”的通道,啟迪著今人更好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