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_堅持不懈的故事名人

  持之以恆的奮鬥不僅是歷史上的成功寶典,持之以恆的奮鬥也是現在成功的指引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持之以恆奮鬥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1:哈倫德·山德士

  有一個人,一生中經歷了1009次失敗,但他卻說:一次成功就夠了。五歲時,他的父親去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母親出外打工,留下年幼的他在家照顧弟妹,並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

  十二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對他十分嚴厲,常在母親外出時痛打他。

  十四歲時,他輟學在家,開始了流浪生活。

  十六歲時,他謊報軍齡參加了遠征軍,因航行途中暈船厲害,被提前遣送回家。

  十八歲時,他娶了一個媳婦,但僅僅六個月媳婦就變賣了家產,逃回了孃家。

  二十歲時,他當電工,開輪渡,後來又當鐵路工人,沒有一樣工作順利。

  三十歲時,他在保險公司從事推銷工作,後因獎金更老闆鬧翻而辭職。

  三十一歲時,自學法律,並在朋友的鼓動下幹起了律師行當,一次審案時竟然在法庭上與當事人大打出手。

  三十二歲時,他失業了,生活非常艱難。

  三十五歲時,不幸再次降臨到他的身上,當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時,大橋鋼繩斷裂,他連人帶車跌進河裡,身受重傷。

  四十歲時,他在一個鎮上開了一家加油站,因拉廣告把競爭對手打傷,引來一場官司。

  四十七歲時,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三個孩子深受打擊。

  六十一歲時,他競選參議員,但最後失敗。

  六十五歲時,政府修路,拆了他剛剛紅火的餐廳,他不得不低價出售所有裝置。

  六十六歲時,為了維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館推銷自己的炸雞技術。

  七十五歲時,他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因此轉讓了自己創立的品牌和專利,新主人提議給他一萬股,作為購買價的一部分,他拒絕了,後來公司股票上漲,他因此失去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八十三歲時,他又開了一家快餐店,卻因商標與人打起了官司。

  八十八歲時,他終於大獲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哈倫德·山德士。

  其實你之前經受苦難,都是為以後的成功作準備,俗話說的好:失敗是成功的媽媽。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2:陳凱武

  天賦商才潮汕人。說到潮商,在廣東人的印象中就是務實、拼搏。作為粵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潮商在地產發展,家電、服裝、鐘錶零售和11業等都佔據著重要的市場地位。

  陳凱武,一位來自揭陽惠來縣的潮汕人,有著潮商刻苦耐勞,敢於拼搏的商賈基因。他的創業歷程,讓我們看到了潮商的創業精神,白手起家的他,從小商販做起,經過二十幾年的打拼,在廣東的鐘表業成為行業領袖,並以超前的意識斥億巨資建立起白雲***國際***名錶城,帶領自己的公司及行業企業從批發商向品牌商華麗轉型。

  以勇尋機會。以謀拓發展

  有勇善謀。對於潮商而言,哪裡“有利可圖”,他們就去到哪裡,可謂是“商者無域”,本著“小小生意能發家致富”理念,什麼賺錢就做什麼,以勇闖商場;同時也奉行“生意不熟不做”,以敏銳的眼光謀定更大的市場。

  初夏,記者一行來到位於萬達新城廣場的白雲***國際***名錶城,走進陳凱武的辦公室,就被這裡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吸引,牆上的字畫與室內的傢俱都體現出主人的品位。年屆四十的陳凱武意氣風發,比同齡人要顯得年輕活力。說起自己的經商的初衷,陳凱武毫不諱言是因家境貧寒,讓他小小年紀就開始獨立生活。

  陳凱武1974年出生於廣東省惠來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家貧,生活捉襟見肘,靠父母微薄的收入養家,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情。儉樸艱辛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重擔使他目望青山荒野時,萌生了“靠山吃山”的念頭。說幹就幹,他毅然承包了本村30多畝荒山旱園開墾種植。憑著身強力壯和勤力,他早出晚歸,在一塊塊荒野芫園上,種上了農作物和果蔬,幾年下來,終於解決了溫飽問題。“窮則思變,變則有機”的理念從此在他心裡紮下了根。山區墾植的磨練也為他走出家鄉到外地打工創業建樹了良好的意志和品格。

  15歲從家鄉到廣州,最初,陳凱武是幫做電子遊戲機生意的親戚搬貨。兩年後的一天,當他送貨給客戶時,在火車站附近,看到不少檔口在出售手錶,款式新穎、價格便宜,交易更是快捷方便,生意很是紅火。他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機會,於是便萌生了自己做老闆的意願。他找親朋好友四處借貸籌資,千辛萬苦終於湊了一筆款,租了一間小檔口,進了一批手錶,做起了生意,就這樣踏入了鐘錶行業。

  真正入行,陳凱武才發現做手錶生意並非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整個行業的產業鏈很長。一塊手錶就包括表芯、錶殼、錶鏈等,需要多個廠家協作生產。手錶零售生意做了幾年後,他認為在廣州這個“千年商都”,鐘錶生意輻射全世界,做批發的平臺更大。於是,他將自己的創業方向轉向零售業的上游產業鏈一一批發拓展。由於資金不夠,他只好再次四處求人借款,終於在站西路附近買了一間很小的檔口,與一些廠家合作,做起了批發手錶生意。

  憑著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再加上他對手錶市場發展態勢的眼光,陳凱武的生意漸漸起色,慢慢地紅火起來,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打拼多年的陳凱武創辦了“廣州市宇一鐘錶有限公司”,並以創新眼光持續發展,成為廣州鐘錶行業的領頭企業。陳凱武也因此受到業界尊崇,先後被推舉擔任行業多項職務:廣州市鐘錶行業商會執行會長,廣東省鐘錶行業協會副會長等。

  以新搏市場,以信贏客戶

  創新、守信。在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商場競逐中,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應時而變,才能永立潮頭。在創新的同時,還要守住信譽,這也是潮商經營之道的最大特點之一。與以投資算計取勝的晉商、以精明著稱的徽商相比,潮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這些幫他們贏來了更強大的夥伴,更忠誠的客戶,更豐厚的利益。

  隨著業務的持續擴充套件,陳凱武的合作伙伴也不斷增加,他的銷售業務領域甚至擴散到東南亞一帶。但陳凱武意識到,“要在手錶行業獲得長期的發展,一定要想辦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他說,現在世界上生產高檔手錶最出名的是瑞士,眾多品牌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自己如果只是滿足於做OEM,始終都是給國際品牌打工。中國有十多億人口,市場十分龐大,民族品牌空間很大,這也正是鐘錶行業發展的方向,他決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手錶品牌。

  確定做自己的品牌後,接下來就是產品的定位。手錶品牌有兩大類:一類是時尚型,講究款式設計,緊跟潮流,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很多消費者買手錶就像買裝飾品,一件衣服配一款手錶。另一類是經典型,靠特色和品質取勝,款式相對固定,講究手錶的檔次、質量。他以第二類作為自己品牌的定位,推出了“瑞士宇一”、“雷宇”品牌。

  在經營策略上,陳凱武堅守“以質量求生存、信譽求發展、創新求出路”的經營理念,腳踏實地地以優質的產品在競爭中取勝。陳凱武每年都要到瑞士參觀世界鐘錶展,瞭解業界最新技術及趨勢;花重金聘請高水平的設計師,不斷推出手錶新款;與下游經營商緊密合作,加大產品推廣。現在他經營的手錶主要是出口,而內銷的比例則在30%左右。

  2013年,經濟形勢發展處於舉手投足尚需慎重的態勢,很多投資者和生意人對於專案投資建設持觀望態度。陳凱武卻認為,對於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既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關鍵在於判別形勢,在“危”中覓“機”,把握好時機,否則,市場機會稍縱即逝。權衡利弊後,綜合自身多年來對名錶行業的經驗和廣州名錶市場的探索研究,2013年,他果斷決定創辦廣州白雲***國際***名錶城。

  白雲***國際***名錶城是陳凱武躋身市場競爭的一大博弈,是經過斥資上億元精心打造的,且是國內首創。名錶城一樓經營國內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進駐的品牌有北京表、百聖牛、DreamZ、依士濱、上海表、雷歐時、賓利、積豪、海鷗、時諾比以及本公司知名品牌Icetime等;二樓主要經營國際知名品牌,同時瞄準了產業鏈下游的高階名錶和二手名錶交易市場,設有“二手名錶交易中心”、“名錶鑑定中心”、“國際名錶維修中心”,為消費者提供不同層次及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今年,白雲***國際***名錶城暫時停業進行裝修。雄心勃勃的陳凱武打算做高階珠寶手錶定製業務。這些定製的手錶,上面鑲有名貴的黃金、鑽石,並且保證不跌價、不虧本,從這裡賣出去的手錶,消費者就算兩三年後再拿回來賣,也按原價收購。“我們會把這些手錶做成收藏品,打造高階品牌。”陳凱武信心滿滿地說。

  而陳凱武的商業版圖並不只在廣州,他還計劃將名錶城複製到全國各地,讓消費者不用踏出國門就可以買到真正放心的國際名錶。目前,這項業務已經展開,公司派出多名專業人士前往國內各大城市開展籌建“築城計劃”。

  陳凱武在商海中還不斷擴寬領域,除了鐘錶行業,還投資涉足品牌服飾、珠寶飾物、名酒、房地產、電子商務、金融、文化傳播等領域。談到多元發展的祕訣,陳凱武回答:“我投資首先是看人品,對方也看我的信譽,你做人誠信,用心對別人,別人也會用心對你。這是合作的基礎。”

  2011年12月,陳凱武與十幾位企業家組建了集文化交流、商務社交、資源整合等功能為一體的高階資源平臺一—廣東精英會,他任執行會長。在陳凱武的看來,商者無域,以信就能行天下。

  以愛行義舉,以善饋社會

  潮商曆來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曾湧現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樂於奉獻的企業家和愛心人士。陳凱武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致富不忘回饋社會,發達心繫家鄉公益。

  貧困出身的陳凱武創業之路艱辛異常,而貧困更教會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奮鬥、拼搏,玉汝於成後,又能樂善好施,義字當頭。

  2013年,“8.17”水災和19號強颱風“天兔”相繼肆虐粵東地區,給惠來沿海鎮帶來巨大損毀,田園、魚塘蝦池一片汪洋,房屋倒塌,堤壩沖垮,果林倒地,電杆倒地……天災無情,人間有愛。為響應廣東省惠來商會發出的捐款救災倡議,陳凱武以常務副會長的名義捐款3.28萬元;10月份,他再次向惠來縣政協救災專用賬戶捐資38萬元;後來,他再襄善舉,捐款15萬元給家鄉前詹鎮石竣村修建文化廣場和道路。2013年12月,揭陽市團委“大學生髮展基金會”成立,陳凱武捐出專款扶助惠來籍20名貧困大學生。他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和為富樂善的行為,受到家鄉人民的讚賞。中共惠來縣委、惠來縣人民政府2013年10月授予陳凱武“救災濟困大愛無疆”的榮譽及牌匾。

  陳凱武不僅對家鄉受災群眾慷慨解囊,對其他地區的災民也同樣伸出救援之手,大愛無疆。

  2008年5月,他獲悉四川汶川大地震,發出為災區捐款的倡議,並迅速與廣州越秀區鐘錶商會共同籌劃,為災區捐款64.19萬元。同年11月,又與越秀區鐘錶商會為礦泉街慈善基金會募得善款10萬元。

  陳凱武捐資奉獻是多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無論是扶貧建設專案、幫助農村扶危解困,還是獎教獎學、解決特困生的需要和培育優秀人才的基金,都是他捐資贊助的範圍。

  從2006年起,他每年捐贈6萬元給家鄉的孤寡老人、殘疾兒童,8年來從未間斷,更興資幫助家鄉修建鄉村路道。2011年前詹鎮政府組織“春節送溫暖”活動,他專程從廣州回到家鄉,和鎮黨政部門幹部一起深入全鎮20個村莊調查貧困現狀,增援善款為孤兒、特困戶、五保老人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陳凱武對貧困學生更是感同身受,只要他們有需要,他都毫不猶豫伸出援手。多年來,他資助學生上千名,有些學生已經大學畢業,成為社會有用之才。2012年6月,他捐款4萬元,幫助省內貧困山區80名貧困高中生完成學業;8月,資助惠來貧困大學生21名共8.8萬元;資助前詹鎮學生7萬多元。他發自肺腑地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陳凱武也積極參與家鄉建設,作為廣東省惠來商會常務副會長,揭陽人大代表、惠來縣政協委員,他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信任和責任,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受到政府的肯定和父老鄉親的讚賞。

  陳凱武,一顆閃爍的企業新星,在商業征途中將潮商的創業精神和踐行大愛的風範融匯一體,讓我們看到了廣東新一代企業家的形象。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3:陶虹

  她曾經是國家花樣游泳隊隊員,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導演選中出演《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於北蓓一角而備受矚目。其後,她不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中央戲劇學院,還因主演《黑眼睛》《說好不分手》《空鏡子》《春光燦爛豬八戒》等影視作品,分別奪得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獎項。在發揮自身非比尋常的實力同時,她所取得的佳績讓人不得不連連稱奇。

  平時看起來默默無聞的她,沒有什麼過人的表演天賦,卻一下子考進了中戲,和同屆畢業的那些女演員相比,她也不算漂亮,卻一下子被導演選中出演女主角,還能連連獲獎。陶虹,這個家人眼裡再普通不過的孩子,總能為人們創造出驚喜。難道她的身上真的隱藏著無窮的潛力嗎?走近陶虹,聽她聊起那些過往的酸甜苦辣,才知,成功於她,絕非偶然,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陶虹出生在北京一個高階知識分子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陶虹從小就特別懂事有涵養。姐姐比陶虹大一歲,身體卻沒有陶虹長得結實,所以,在他們家,從小就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出門上街,走著走著,姐姐就喊“媽媽我累了,走不動了”,陶媽媽便把手上拎著的東西交到小女兒手上,彎腰把姐姐抱在懷裡。小陶虹則一聲不吭地跟在媽媽身後繼續走路。即使累得小臉通紅,也不抱怨一聲。“地遺傳了我們身上的一些優點,勤勞、樂觀、理性、心態好……”談起小女兒,陶媽媽的臉上全是驕傲。

  的確,媽媽眼中陶虹的那些優點,自她很小就已表現出來。陶虹11歲那年,正趕上舞蹈學院招生,陶媽媽帶著她去參加考試。本只想讓她去見見世面,不料考試中,小陶虹卻考出不俗的成績,只是最後天不從人願,她竟然被人頂了下來。面對這樣的結果,陶家人自然有些沮喪。結果卻樂壞了旁邊一個人,那人就是來自國家花樣游泳隊的教練。整個考試期間,他一直在細心地觀察陶虹,覺得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游泳的好苗子。面對教練熱切而期待的眼神,陶媽媽卻猶豫了。說心裡話,他們從來沒想讓女兒去從事體育這一行業,感覺還是有些太苦,怕女兒扛不住。

  陶虹就這樣陰差陽錯,走進了國家游泳隊的大門。家人原本以為,她訓練些日子會主動退縮回來,孰料她的韌勁兒卻開始發揮作用,此後的訓練,無論颳風下雨,無論有多麼艱苦,她竟從來沒有退縮過。1986年春節,家人正喜氣洋洋準備著過年。小陶虹像往常一樣揹著包往外走,陶媽媽有些意外:“大過年的,你還去哪兒啊?”“去訓練啊,過年也不能停啊!”陶虹答完就頭也不回地走出家門。結果,那天,等在訓練館的教練吃驚地發現,那天的訓練館裡,只來了一個孩子,就是陶虹。她還是輾轉換了好幾趟車才趕過去的。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退縮了,陶虹卻堅持下來。到最後,當年一起由學舞蹈而改花樣游泳的一百名小隊員中,堅持留下來的竟然也只有一個——陶虹。

  1993年夏天,正籌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姜文來到游泳隊挑選演員,幾十名隊員中,陶虹身上那股清新自然和清純的味道一下子就吸引了姜文的目光,他當即決定由她來出演那部影片的女二號。陶虹的星運就此降臨,此後,她又順利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片約,獎項,接踵而至。在紛繁複雜的演藝圈兒裡,陶虹始終保持自己天真自然的本色,並以其樸實出色的表演征服了億萬觀眾。

  美國有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100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65歲。結果發現: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其中5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的94人情況不太好,可算是失敗者。這94個人之所以晚年拮据,並非他們的天分不好,主要是因為,從年輕到年老,他們就不曾為自己選定一個清晰的目標併為之持之以恆地努力奮鬥過。假如當初,陶虹不是那唯一一名留下來的隊員,而是那一百名孩子當中的一個,以後的幸運也許就不會那麼順利地降臨到她的頭上了。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4:張良

  張良,字子房,秦漢時期韓國***今河南中部、山西東南一帶***人,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因為逃避戰亂來到河南南陽,後來又搬到沛國,就算是沛國人了。

  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裡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裡來同我會面!”

  張良跪下來說:“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

  老人說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5: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名人持之以恆的故事6:梁文沖

  他是第一位獲得亞巡賽獎金王的中國球手,也是中國大陸唯一進入過世界排名前100的球員,他曾榮登《福布斯》“2009中國名人榜”,成為唯一進入榜單100強的高爾夫球員,他就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乃至亞洲成就最高的男子高爾夫球手梁文沖。而在他的心裡,拋開一切光環,自己就永遠只是那個當初一握起球杆就忘卻所有的少年。

  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其實只源於他兒時心中的一個夢想。20多年前,高爾夫球運動並沒有普及,一部關於高爾夫球手的日本動漫燃起了一個少年對於這項運動的渴望。那時,他用木頭和竹竿製作簡易的球杆,模仿動畫片裡的動作。他不知道這是“擁有貴族血統”的運動,也從沒覺得一切遙不可及,恰恰相反,他覺得一切自然而然的開始。兒時的他沒有想過高爾夫能夠改變他的人生,只是憑著一股最單純真摯的熱愛,執著地用最簡易的“裝備”,開始了他與高爾夫的故事。

  1993年,梁文沖正式加入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的高爾夫選手培訓班,真正踏上了高爾夫的綠茵場。15歲的他,算是球場上的“大齡學員”,但這並不影響他對這項運動的熱情。“早上去球場,練完球之後立刻回到學校上學,放學又去。”沒有懷疑,沒有猶豫,從第一次握起真正的高爾夫球杆開始,他只知道自己的心在這裡,多少年都從未改變過。

  少年時的梁文沖不會想到,懵懂的堅持,為他開啟了改變人生的大門。在那個時候,高爾夫對於很多人來說還十分陌生,不像乒乓球和羽毛球那樣有大眾基礎。儘管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支援,但仍然會有一些人對梁文沖的選擇報以懷疑態度。但是,“固執”的梁文沖始終堅持自己選擇的道路,“我是認定了一件事就會一根筋做下去的那種人。”他堅信勤能補拙的道理,通常會花上別的孩子兩倍、甚至是三倍的時間練球,從早上五點起床,一直練到晚上八九點回家。正是這份持之以恆的韌性,令梁文沖憑藉優異的戰績,進入業餘比賽,一舉拿下了那一年中國青少年公開賽的冠軍。

  然而這條夢想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年後,他曾想轉職業,卻因為經驗不足,未能如願。暫時的失敗並未讓他放棄,反而成為他再接再厲的動力,之後的三年,他連續在中國業餘公開賽拔得頭籌。1999年,在中國公開賽業餘組的傲人成績終於為梁文沖換來走上職業道路的入場券。自那時起,梁文沖開啟了“心所向”道路上新一輪的征程。

  在高爾夫生涯中經歷了20餘年風雨的梁文沖,對那段奮鬥的歲月記憶猶新。他曾在職業道路遇到瓶頸時,克服簽證的阻礙和語言的障礙,一個人遠赴日本參加日巡賽,扛著沉重的球包轉車搭船一站一站地揮杆球場。他也曾在腰部積勞成疾而影響發揮的時候,默默承受所有的壓力,在每一天的訓練之後,堅持跑步、按摩,度過低潮期。而作為一度處在職業上升期的年輕球手,他曾在一年的52個星期裡馬不停蹄打了30多場比賽,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在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與工作強度下,梁文沖將每一份百味雜陳的經歷,化作成長的經驗,一步步往前走,一次次“通關”。

  今天的他,已是中國的高爾夫“一哥”,但這條路未止於此,明年,高爾夫運動在百年後重返奧運會,梁文沖將再次代表中國,在里約熱內盧的賽場上揮杆。

  今年36歲的梁文沖,正處於高爾夫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他的時代還將繼續,“我想我會一直打,直到有一天老了不能再打了為止”。從15歲走到今天,他握起球杆的手從來沒有放下過。“我相信天道酬勤,與其說是對成功的執著,不如說是因為執著才成功。”梁文沖的成功絕沒有僥倖,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馳以恆”的堅持,便不會有這樣的收穫。這便是屬於梁文沖的“心所向,馳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