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經濟學專業實習週記

  商務經濟實習過程中可以學到非常多的知識,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是凸顯出更專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201X年X月X日 X天

  網上交易對於商品交易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肯定,然而,網上交易只是電子商務的一個環節,做為一個完整的電子商務過程,正如一個完整的商品流通過程一樣,如果進行細分,可以分解成資訊交流,網上交易,網上結算, 物流流等4個主要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過程,包括完整的電子商務,也都是這“四流”實現的過程。現在看來,網上交易、資訊流、網上結算可以有效地通過網際網路絡來實現,在網上可以輕而易舉完成商品所有權的轉移。但是這畢竟是“虛擬”的經濟過程,最終的資源配置,還需要通過商品實體的轉移來實現,也就是說,儘管網上可以解決商品流通的大部分問題,但是卻無法解決“物流”的問題。在一個時期內,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有一些偏差,以為網上交易就是電子商務。這個認識的偏差在於:網上交易並沒有完成商品實際轉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權證書”的轉移,更重要的轉移,是伴隨商品“所有權證書”轉移而出現的商品的實體轉移,這個轉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權最終發生了變化。在計劃經濟時期,這個轉移要靠取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實現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之後,這個轉移則就要靠配送,這是網路上面無法解決的。所以,網上交易就等同於電子商務,這是一種認識上的偏頗,這種認識上的偏頗很容易把電子商務引上歧途。按照這種偏頗的認識指導實踐,必然出現現在大部分電子商務網站所面臨的困難,甚至反過來對電子商務進行自我否定。

  真正的電子商務是由企業、供應商、消費者組成的網路聯結。根本問題在比較完善的社會流通系統和配送服務系統,這些系統能夠有效地對於網上交易的結果用配送服務來實現實物的交割。因此,只要利用網際網路實現了“網路聯結”,以後的事情,有成熟的社會配送服務系統去解決。但是,在中國,這就行不通了。在中國,電子商務的建設,如果不包含配送服務在內,就不可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商務活動,這是中國的國情,是我們幾十年忽視配送系統建設對我們的懲罰。 現在終於有了最佳的解決方案。預知詳情請看下回分解。

  篇2

  201X年X月X日 X天

  緊張挺長一段時間的實習,竟然不是收銀。在超市的傳單部學習瞭如何使用收穫入庫的系統,也學會了怎麼打價錢條碼。也被師傅教會了怎麼去修印表機和商品分類。中間出過一些錯子,也多虧師傅細心的追了回來。

  第一天去,滿心緊張的在空閒的電腦上大概瞭解了一下系統,下午被分給了一個前輩,交了一些基礎的操作。第一次值夜班,第一次做商品統計,第一次打價籤。明明在學校裡做好了所有的心理準備,可是卻被分配到了完全意料之外的崗位上。有一種挑戰的感覺呢。傳單部門的前輩們和總管還是師傅都是非常不錯的人,雖然總管很嚴厲但是對我也是很照顧,並且似乎並不打算因為我只是實習的而讓我閒置。

  坐在視窗的位置應付著每一張單子,在第二天已經熟練了各種操作,第三天基本大部分的問題都能夠單獨解決了,今天結束已經能夠單獨的進行晚班的價籤整理還有清單。也能夠獨立的核單。

  師傅有些逗,大師兄比較羞澀不過也會是個很可靠的人,晚班一般都是我打價籤他打清單。明天似乎是說要換價了,價籤的數量是成倍增加多少有些擔心。三臺印表機不知道是否能夠應對,今天大師兄似乎沒來,於是晚上整理一個人雙開兩臺電腦一邊清單一邊價籤的,於是就覺得不夠熟練了。聽師傅說他下個月就不留在杭州了,總管也對我提出了七天完全上手的要求。

  即使只是實習也不應該對自己放鬆,每天早到十分鐘,晚上結束前主動的掃掃地,也是能夠很快的融合到晚班這一個小團體裡的。雖然傳單部門沒有多少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的機會,但是鍛鍊了我的耐心和細心,以及對各種情況隨機應變的能力。希望這次實習能夠圓滿的完成。

  篇3

  201X年X月X日 X天

  電子商務還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根據市場學原理,按照電子商務購銷雙方地位和主導作用不同。這種電子商務的主旨在於建立購銷雙方平等運作的電子商務平臺,有效通過社會力量溝通買方和賣方,降低社會總交易成本,使買賣雙方及社會都獲益。市面上有很多公司都聲稱自己的是商務公司,他們以自己的一兩款產品並且價格虛高,而且沒有物流,關鍵是真正讓消費者高於市面上零售的同類產品,他們會宣傳自己的產品非常獨特,其實這些企業不但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影響。但是時間可以驗證一切對錯。

  只有賣方必須把送貨或配送作為一種服務手段,這樣才能夠爭取到使用者、佔領市場,讓消費者更實惠更加,讓消費者持續購物。電子商務而言,由於銷售量比較大,價格來得低,無需傳統店鋪造成屯貨現象。這樣就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更有效率分配產品。

  在買方市場前提下,買方的主導地位,使他可以不但提出將貨物送貨上門的服務要求,而且必然提出以低廉的代價獲取這種服務。傳統銷售模式肯定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對於傳統賣方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但是他們必須適應這種新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