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知識在低段音樂教學中的嘗試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低段音樂教學中,常常以唱歌、律動、基本動作、舞蹈、欣賞為主要內容,方法上採用教師示範唱、做、跳,學生模仿的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其結果是學生只學會了幾首歌、幾個舞蹈、幾個律動,而我們所需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的目的並沒有很好地完成。學生感知的規律是從感知到理解、從模仿到創造,只有掌握了簡單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後,他的感受力、節奏感,音樂聽覺和表現力才能得以提高,才有條件參加到音樂活動中去,在音樂中感受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我從事音樂教學後,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樂理知識教學的嘗試。

  一、知識要由平面過渡到多維立體

  1、先從認識音的強弱入手。

  我用不同力度敲擊鈴鼓獲得強、弱音,讓學生聽辨,邊聽邊畫下重音記號▼、▽,用視覺輔助辨別哪個強、哪個弱,學生說出實心的看上去重、表示強,空心的看上去輕、表示弱。再用不同的力度敲擊鈴鼓,做到由弱到強或由強到弱,讓學生閉上眼睛用聽覺感受音的強弱變化,並用記號>、<表示,老師挈機講解教授漸強、漸弱。最後讓學生用聲勢,如拍擊身體、桌椅,發出強、弱、漸強、漸弱不同力度的聲音來。由於學生已不再是單向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了活動,再讓他們去尋找生活中的強弱音時,大家踴躍發言,發揮自己的想象,總結出大家走、跺腳、下大雨、開炮、火山爆發、媽媽發火都是強音,小貓走、春風、下小雨、微笑、睡覺都是弱音,開電扇漸強,釘子形狀漸弱等等。在教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山谷迴音真好聽》時,學生能充分表現歌曲中的強、弱音。

  2、認識音的高低。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觀看烏龜爬山和猴子滑滑梯的畫面,彈奏一段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讓學生感受音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並用↗、↘表示。再發給學生兩個裝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用筷子敲擊瓶口,辨聽哪個音高,哪個音低,將一瓶中的水逐漸增加,另一瓶水逐漸減少,敲擊瓶口,辨聽音高變化;之後辨聽三角鐵和沙錘的音高、鋼琴3和5的音高。經過多次的講解與聽辨,學生對音高有了一個縱向的感受,再讓他們尋找生活中的低音和高音時,學生能說出小鳥唱音高,大象說話音低。

  再分別學習感知3、5、6的音高並進行視唱,用不同的圖形如小草、小花、小樹來分別表示它們,反覆練習後,學生能看圖進行識唱;將這三個圖形變換位置自由擺放,編成小曲唱,這樣簡單的圖形譜就形成了;再教學生在五線譜上找到他們的位置,換圖形為音符,學生就能輕鬆掌握音的高低。

  3、認識音的長短能使學生產生對音的橫向感知。

  老師用空盒裝棉線球,給出一個線頭,讓學生往外拉,一口氣唱“啊”,唱到結束時,老師將線剪斷。依次讓學生完成,把音長線擺成一條條直線,然後比較,線越長,唱的音則越長。最後讓學生給自己的音長線塗上美麗的色彩,掛在牆上。學生為使自己的音長線比別人長,練聲更加努力,並且肺活量得以增加。老師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記錄音的長短,將這些音符擺在五線譜G的位置上,並把它編成小曲演唱,學生通過反覆視唱後,對音的長短有了一個鮮明的感受。

  此時學生對音有了較全面的、多維的橫向縱向及力度的立體感受,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的舞蹈、唱歌、欣賞等音樂活動已變得更加輕鬆,且有音樂的氛圍。

  二、與各學科活動之間的橫向聯絡

  美工課時,讓學生用吹塑紙自制小音符,學生不僅熟練了音符,還可將製成的音符作為音樂課的教具。遊戲活動《小音符找家》,教師可在地上畫出高音五線譜表,讓學生扮演1、2、3、4、5、6、7七個音符,在遊戲中找到自己的家。在科學課認識少數民族時,教師可在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該族音樂中,講述那兒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民族服飾等。如歌表演《快樂的小牧民》,教學生跳該民族舞蹈,學生在鮮明的民族音樂中彷彿感到自己就是大草原的放牧者,表演起來生動可愛。

  三、音樂活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變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具有趣味性

  在認識附點音符時,我編了一段匯入語: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它個兒小,像個小黑點,還有一個怪脾氣,就是喜歡跟在別人後面,別人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別人唱什麼,它也唱什麼,但只能唱別人音長的一半,真是個小淘氣。再請兩位學生上來,一個扮演前面的音符,另一個扮演小淘氣,前面的學生在教室裡走了一圈,“小淘氣”便跟了半圈;前面的學生前進,他也前進;前面的孩子唱a音,“小淘氣”便唱了一半長……全班學生興趣盎然地做起這個遊戲,有的學生故意只唱短短的八分音符,後面的孩子只有唱更短的十六分音符。老師再告訴學生這個小淘氣的名字叫附點音符,長得是一個小圓點樣,這樣學生對附點音符有了形象深刻的認識。經過多年低段音樂教學中滲透樂理知識的嘗試,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表現力,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擴大了他們的知識視野。樂理知識在低段教學中的嘗試為今後的音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拓寬了學生學習音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