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與解析案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須深入實際,進行分析研究。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與解析,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與解析一

  阿薩姆小奶茶:老樹開新花,情懷不配搭

  2015年整個飲料行業狀況都不是特別理想,很多企業推陳出新以挽頹勢,但是效果都不顯著,統一的新品阿薩姆小奶茶慢慢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這個小奶茶以其呆萌的形象示人,以高階價位入市,去年6月陸續在北、上、廣地區試水。

  近日,筆者在超市看到了這個傳說中的萌物,看見真身之後,試了一下味道,不由得想:這個小奶茶上市都大半年了,一直不溫不火,其中還是有一些原因的。

  產品定位:賣情懷難引消費者共鳴

  先說口味。統一在2009年10月就已經推出了PET500ml的阿薩姆奶茶,2014年9月阿薩姆奶茶正式更名為“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500ml的阿薩姆奶茶味道特別,濃濃的奶味加上茶香,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在市面上越來越流行。這次,這個小奶茶延續了阿薩姆的味道,基本上沒有變化,口感和500ml瓶裝奶茶是一樣的。

  在產品定位方面,阿薩姆小奶茶主打情感牌,回憶小時候的味道,還原奶茶最原始的風味,想要消費者認同“阿薩姆小奶茶=簡單奶+茶”。

  很顯然,阿薩姆小奶茶是想賣情懷,但是這個情懷比較陳舊,沒什麼新意,現在很多產品都講究返璞歸真,回到最純粹最簡單,可是就奶茶品類而言,這個定位很難引起共鳴。像蒙牛純甄牛奶,在這個方向上發展得就比較好。牛奶這個產品在小時候是經常出現的,用這種產品定位來做牛奶,引起消費者共鳴就相對比較容易。

  消費群定位:跨度太大,群體定位不準確

  阿薩姆小奶茶主流消費群定位在18—30歲的年輕時尚群體。在筆者看來,這個消費群的跨度其實是比較大的,18歲左右的年輕人是“95後”,30歲左右的年輕人那就是“85後”了。“95後”的年輕人和“85後”的年輕人其實是有代溝的,他們的消費觀也不盡相同。

  “95後”一代是有鮮明自我意識的一代,雖然注重個性、注重娛樂、注重享受當下的快樂,但是相比於“85後”的衝動消費和強烈的品牌意識,“95後”認為價格與品質並重,可謂精明實在的“經濟人”。

  在消費上,“95後”會從價格、品質、外觀、實用等多重維度考量一款商品是否物有所值。他們雖說也看重品牌,但其心中的品牌更多意味著商品的綜合得分一定要高。“95後”對品質的認知是通過品牌和價格來完成的,也可以說,“95後”的消費頗有點理性消費的意思。

  綜合價格、品質和外觀整體而言,阿薩姆小奶茶有點不倫不類。實用比不上500ml的阿薩姆奶茶,品牌個性比不上小茗同學,唯一的亮點可能是包裝設計比較萌——文藝小清新,但是真身出來的感覺實在是一般。畢竟還是PET的材質,雖然有珠光的效果,但是握在手裡基本上沒什麼質感,而且手感很不舒服。總體上,小奶茶基本上沒有“90後”“95後”需要的個性和特別。這個包裝要是放在一個25—30歲的年輕人手裡,總是顯得比較幼稚。

  都是統一的新品,小茗同學就做得比較好,消費群定位非常明確,就是要賣給“90後”和“95後”,從口味、價格、包裝設計、宣傳上,都與消費群定位非常匹配。

  所以筆者認為,單從包裝來講,小奶茶的兩款包裝一綠一白,整體風格文藝清新,頗有一股暖心的氣氛,比較適合文藝女青年和溫暖小情侶。所以針對15—25歲的文藝小青年來做定位可能會更好,而且要更偏重女性和情侶。

  價格定位:差異化不足,產品與價格不匹配

  阿薩姆小奶茶單瓶容量是360ml,主流商超售價為6元,便利店零售價為7元。

  阿薩姆小奶茶高階的定位是因為包裝和原料的高質感和高價值。產品的配料很高階,採用澳洲進口的牛奶加非洲路易波士紅茶,還有印尼進口椰漿。從產品包裝的成分說明能看出,並未含有奶粉、植脂末和香精香料等新增劑。但是這個奶茶的定位人群是18—30歲的年輕人,對於這樣一群年輕人,聽起來很玄乎的“高大上”進口原料好像沒有那麼重要,更何況之前已經有一個500ml的阿薩姆奶茶擺在那兒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奶茶長期以來被視為是不健康的飲品,6—7元的高階價位是一個很難邁的坎。在超市和便利店,6—7元可以買到1—2盒牛奶或酸奶,在越來越注重健康的消費環境下,消費者是很難輕易花6—7元去買一瓶360ml的奶茶的。

  畢竟奶茶是拿來喝的,決定銷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口味和與之相匹配的其他因素,如果口味沒有什麼差異化,其他附加因素又不是特別能支撐一個高階的價位,就會出現不溫不火、不上不下的情況。

  這個情況和農夫山泉的打奶茶比較相似。打奶茶當時推出的也是一黑一白兩款,價位也是在6.5元/320ml,打著高階的旗號,讓很多消費者嚐了鮮,但是後來消費者發現產品無法匹配價位,最終還是被打入冷宮,悄無聲息。

  價格定位:投放走偏,造勢宣傳乏力

  阿薩姆小奶茶上市幾個月,基本上沒有看到宣傳的蹤跡,依託《花生漫畫大電影:史努比》造勢的效果也不顯著。

  宣傳乏力這個原因是必然的,因為前面產品的定位就非常模糊,到宣傳的時候自然也是模糊的,效果不好也是意料之中。

  產品強調回到小時候,回到最簡單、最純粹,消費群卻又是18—30歲的年輕時尚群體,營銷配合的電影卻是《花生漫畫大電影:史努比》,這幾個組合矛盾很多。史努比的受眾更偏重小朋友和家庭,哆啦A夢不一樣,史努比基本上就是很動畫、很兒童的東西,而且在國內消費者心裡,史努比的形象沒有哆啦A夢那麼根深蒂固,所以這部電影基本上不會有很多18—30歲的年輕人去觀看。如果說統一是想要用娛樂營銷的玩法,這招顯然有點走偏。其他的營銷和宣傳目前沒有看到什麼大的動作,單單就這部電影而言,沒有效果是必然的。

  除了產品本身,定價、消費者定位和宣傳這幾個方面,阿薩姆小奶茶現在不溫不火也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當然,畢竟阿薩姆小奶茶上市沒多久,統一對這個產品的期待和謀劃究竟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這個產品會不會曇花一現也有待觀察。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與解析二

  電動車新常態 呼喚產品主義

  下滑,下滑,還是下滑!電動車行業經歷20年的發展之後,到2013年達到頂峰,產量達到3695萬輛,2014年,電動車行業開始進入新的拐點,2015年,相關調研顯示,全行業同比下滑10%—15%。對於行業整體下滑的問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種下滑有利於行業的結構優化和長遠發展。

  電動車行業步入新常態

  客觀來看,下滑對電動車行業未必是一件壞事,一方面,從產業集中度來看,行業內的企業仍然太多,從成熟的行業來看,賺錢的企業不會超過5家***很多行業是雙寡頭局面***。另一方面,在高速增長階段,企業拼的是存量,這在營銷運作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企業拼渠道、拼傳播。在行業整體下滑的態勢之下,企業不得不拼存量,這迫使企業進行營銷創新,尤其是在產品上,實際上從2015年的天津展和南京展,我們也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趨勢。一些領軍企業已經開始展現出產品主義的況味,一些領軍企業的產品,無論是設計、工藝還是創意,已經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這正是電動車行業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至於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認為,所謂的產能過剩,主要指的是落後的產能,對於先進的產能,不僅不是過剩的,反而是稀缺的。央視曾經報道過某服裝品牌,成功實現了大規模定製和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平衡,在服裝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卻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這是一個不顛覆自己,就被別人顛覆的時代。

  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更需要產品主義精神

  上海一電動平衡車企業負責人在專題《“網際網路+”下的電動車智慧革命》***詳見本刊2015年第9期***之後,詢問筆者如何平衡技術先進性和成本增加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這家企業對供求的思考仍然處於分離狀態。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技術或者其疊加,消費者需要的是滿足其需求的產品。正如德魯克所說,消費者要的是牆上的洞,而不是打洞的錐子。筆者建議這位負責人思考,如何通過產品的創新,深化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絡,實現從交易到交易關係的關係轉換。

  實際上,上述過程或者做法,就是產品主義。所謂產品主義,就是將產品本身作為企業的戰略,圍繞產品來配置各種資源,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在公司上下形成一種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

  為什麼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行業更需要產品主義精神?相比之下,在工業時代,我們強調的是技術和規模,不斷地強調營銷的重要性,因為產品到消費者的中間環節較多,消費者和產品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資訊不對稱,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要被商家的廣告或營銷引導,才能最終完成購買行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廠商、產品之間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連線到了一起,資訊不對稱的局面被徹底顛覆。

  消費者在網際網路上可以瞬間聚集和分散,這既是巨大的商機,也是巨大的挑戰。即使曾經如日中天的品牌,如果無法持續開發迎合消費者需求的有熱度的產品,所謂品牌,可能也僅僅是一個logo而已。

  這個時代,更加印證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主張“產品是皮,品牌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產品主義是內生式增長的必然要求

  產品主義更深遠的含義在於,隨著“黃金十年”的落幕,電動車行業必將面臨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外生式增長轉變為內生式增長。

  所謂外生式增長,主要指依靠整合外部資源的方式,來實現規模和質量的增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內生式增長,即內部通過不斷創新***比如研發創新、組織創新、提升供應鏈組織效率、提升人力資本等方式***,不斷進行產品的迭代,從而實現一種內涵式的增長。

  如果說在電動車“黃金十年”中,企業更多依靠整合外部資源來獲得增長的話,那麼在未來,電動車企業必須適應依靠內生式增長的方式來取得市場。

  在內生式增長方式之下,從表面來看,企業之間是產品之爭,其背後實際上是不同產品鏈組織效率的拼爭。

  很多人認為,電動車行業主要面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其實,產品只是表象,其背後的問題實質是:供求分離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產業鏈的效能和產業組織形式仍然比較落後,供應鏈不能做到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

  未來,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行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個性化定製之間的平衡。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與解析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