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環境解析和案例

  隨著我國市場的日趨開放以及買方市場的基本形成,我國企業在競爭中逐漸意識到了解消費者需求、掌握市場動態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意識到案例分析作為營銷中介的不可或缺性。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新日領跑世界的祕密

  德魯克說過,企業有且只有兩項基本職能,就是營銷和創新,這也是新日電動車多年來領跑世界的祕密。簡單的道理誰都懂,可並非人人都會做,我們來看一下對於這兩項職能,新日具體是怎麼做的。

  開放流程和心態,

  創新不能閉門造車

  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還是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其指導思想都是一樣的,就是從“製造”向“智造”的工業化升級。

  作為身處製造業一線的企業,新日對於這輪變革風潮早就捕捉到了。在2013年,新日電動車就率先研發出了行業第一輛智慧電動車。隨後,新日電動車便一發不可收,在電動車智慧化上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14年,新日電動車建立了業內首個智慧化生態供應鏈系統,同時還將智慧電動車推進至“智慧3.0”階段。2015年,新日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慧電動車MIKU再次顛覆了人們對智慧電動車的認識,運用了一鍵檢測、電量精算、遠端控車、緊急救援等多達20項全球頂尖的智慧技術,一舉奪下中國工業設計領域的最高獎項之一——“太湖獎”特等獎。

  誰都知道創新是企業建立起競爭區隔和相對優勢的唯一途徑,可如何創新?產品創新的方向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企業卻陷入了迷茫。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李寧、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企業,為了適應新的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拋棄了原來的定位,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可結果卻是“熱臉貼上冷屁股”,消費者根本不買賬,問題出在哪裡?

  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自說自話、閉門造車”,心態還不夠開放。相比之下, 新日電動車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新日電動車在產品研發上的開放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1.廣泛與國內、國際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比如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荷蘭阿姆斯特丹卡弗研究所以及來自以色列、日本的頂尖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技術合作,還直接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例如以前就職於日本雅馬哈公司的資深工程技術專家高田,便是新日引入的“外援”之一。

  2.不侷限於一般技術研究,進入基礎研究領域。比如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美國工程院院士吉姆領銜的團隊一起研發的磁通切換電機,這種融合最新科技的電機一旦面世投產,將可能帶來電動車電機的一場革命。

  3.向目標使用者開放研發、生產的全過程,讓他們直接參與進來。都知道小米的成功來源於“參與感”,可真正做到的企業很少,製造企業中則更少。上文提到的獲得“太湖獎”特等獎的新日MIKU就是由一群來自江南大學的“90後”學生設計的。據瞭解,為了鼓勵更多“90後”加入創新的行列,新日電動車設立了開放的電動車設計平臺,每年有百餘名高校學子與新日電動車研發人員和工業設計人員展開深度交流、融合,每年設計的新車型達數十款。

  創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基礎上的,而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使用者親身參與其中。

  營銷娛樂化,

  拉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

  除了產品上的創新,新日營銷上的大膽突破也引人注目。在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三屆中國營銷盛典上,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一舉斬獲“年度最佳產品營銷創新獎”,大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新日電動車全新MIKU“晶彩”系列產品,打破了傳統電動車產品給人的固有印象,在營銷方面積極地貼近消費者,與《爸爸去哪兒》《最強大腦》等衛視王牌節目強強聯手;出席金雞電影節,電動車“走”上紅毯;邀請黃曉明成為品牌全新代言人……一系列舉措讓新日電動車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使消費者真正記住了新日電動車。

  “進軍時尚界”是新日2015年貫穿全年的一個營銷主題,尤其是在第2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的“紅毯秀”,贏得了廣大明星及媒體的關注,為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贏得了足夠的曝光和支援率。據統計,短短一週時間,新日MIKU晶彩系列產品即登上了新浪、鳳凰、網易、搜狐等幾大主流入口網站,報道、轉發的媒體達50多家,曝光人次超過1000萬,評論數超過2000條,轉發量超過1萬次,僅百度相關搜尋就達8000多條。

  當然,新日邁向時尚界的腳步遠不止這些:2015年年初,新日MIKU與眾多藝術圈、娛樂圈、模特圈、設計界一線大咖同時亮相“2014網易時尚年度跨界大賞”;2015年5月,在《快樂大本營》錄製現場,新日小龜王——風雅19代化身為顏值爆表的鮮肉楊洋的坐騎,當紅導演徐崢騎電動車夜行,顛覆了傳統的冠名模式,成功闖進“80後”“90後”的視野;同年,新日科技時尚中心揭幕成立,成為行業唯一的國際級專業科技時尚製造基地,並斥資2000萬元打造最強時尚產品顧問團,由國際殿堂級著名造型師李雲濤、中國新銳時裝設計師劉璐、新生代時尚T臺女王遊天翼等擔任顧問,為產品注入了時尚、年輕的基因。

  新日新聞發言人、總裁辦主任陳開亞說,對於未來的商業世界,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總結了四大趨勢,其中之一就是“一切消費都將娛樂化”,那麼,站在企業營銷的角度,也必須順應這股潮流,新日的時尚跨界便是踐行營銷娛樂化的一種演繹。

  二:

  火鍋店老闆的再次創業

  這是一個實體店老闆不斷失敗、又不斷出發的真實故事。

  姚洪***化名***是一位在鄭州打拼已經20多年的商人。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在許昌立業,與胖東來家族的於東來同時創業,並且財富和名利雙收。但沒有商人永遠順風順水,姚洪經歷商海的幾進幾齣,今天,他揹負一身債務後又重新開始,從紡織、到種植,然後再到食品餐飲,大浪淘沙後,他繼續追隨著當初的創業夢想。

  發家前:頭腦勝於市場

  姚洪,許昌人,20多年前,和如今的青年人一樣,奮力打拼著自己的創業夢。2000年,他便在鄭州文化路白廟開了一家老麵館,位於鄭州的城中村,人口聚集,入住的大多都是外來打工人口。姚洪選定了廚師,挑好了地理位置,5元錢一碗的撈麵在這個城中村社群頓時火了起來。

  在鄭州撈到第一桶金後,姚洪逐步嚐到了幹餐飲的甜頭,又開始琢磨出點子,研究大盤雞,隨即在經一路開店,也取得成功。“那個時候,只要選對地點,有好品質和口碑,生意都能做成。”這是他最初做生意時的商業思維或者說是制勝法則。

  而在後來的經商實踐中,姚洪卻否定了這一點。這還要從他的失敗說起。做了幾年餐飲後,他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姚洪開始涉足別的行業。2014年,他在東區開了一家按摩足療會所。這一次,是一次慘痛的失敗。

  姚洪始終認為有高消費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產生高頻率的銷售,但這一次,他算錯了。從2013年開始,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加之三公消費的限制,娛樂消費包括高階餐飲市場開始極度下滑,生意日益難做。

  而在位置上姚洪的足療店同樣不佔優勢。姚洪所開的足療店在東區位置比較難找,在街區的不顯眼的位置。“由於這個足療會所的電梯執行問題長時間沒有解決,導致公司一直沒有效益,這也是這個店面經營失敗的最直接的原因。”姚洪說,這樣的店成本消耗極大,原來賺的幾千萬全砸裡面了。

  失敗後:柳暗花明

  這是姚洪做生意以來賠的血本無歸的一次,一時間債務也如泰山壓頂一般,“有的時候真的堅持不住了,甚至有了跳樓輕生的念頭。”姚洪想起當時的狀況,彷彿現在還歷歷在目。

  員工發不了工資,投資之前的債務登門,讓姚洪似乎瞬間掉進了萬丈深淵。怎麼辦?痛定思痛過後,姚洪沒有失去理性,他還是決定重操舊業,從他熟悉的餐飲業開始翻身。

  這個時候,最讓他敬佩的商人有兩個,一個是紅遍中國的馬雲,另一個就是在河南做火鍋如火如荼的巴奴火鍋掌門人杜中兵,兩人看似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後者似乎離姚洪自己更近一些。

  說到火鍋,不得不提起2012年,姚洪做小毛驢火鍋的一次經歷。當時白廟社群拆遷後,姚洪沒有其他選擇,加上償還以前的債務,身上也所剩無幾。他找岳父借了錢,在中牟買了他所能買下的最便宜的一頭毛驢,就在此種境況下開張了。

  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利潤來源與前幾次創業有所變化。支起爐灶以後,姚洪始終沒有改變的是對飲食口味的追求。什麼食材對火鍋最提鮮?什麼口味適合於鄭州甚至是一個片區的消費者?這些,姚洪都研究得一清二楚,並且不惜花本錢請廚師,甚至於向科研單位的教授取經學習。而這個時候姚洪也想到,不能再像原來滿足於一家店,要從一開始就走連鎖經營的路子。

  這家店做成樣板以後,姚洪想著多開幾家店,一是增加品牌力,二是擴大規模。但一時他拿不出更多的資金去投資,哪怕是第二家店。於是,姚洪開始用加盟的方式做店,加盟他驢肉火鍋的合作伙伴紛至沓來,而這樣一做,反倒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思考如何擴大規模,然而卻賺了一大筆的加盟費。

  說到這裡,姚洪解釋說,連鎖加盟是那個時期餐飲商業市場的一個趨勢,也是一個過渡期。

  姚洪幾個月前在經三路開的一家魚蝦火鍋店,生意火爆。“一個商人第一要務是利潤,但利潤的第一要務是商業思維,這個思維就是,趨勢大於系統,系統大於團隊,團隊大於個人。”姚洪說。

  “杜中兵做火鍋餐飲毛肚品類的第一,我要做的是魚蝦品類的第一”。姚洪說,他現在又一次站在餐飲商業的下一個節點,重新蓄勢起航。

  這個轉變,自然要得益於他自己多次的失敗經驗。何謂趨勢?姚洪的理解是:一是巨集觀的經濟趨勢,二是具體的行業趨勢。“不懂趨勢,無異於給別人做嫁衣,夏季賣冬裝。”姚洪比喻說。

  姚洪接著說起現在的生意經,原來一個好位置,一個好產品就能佔領一方市場,但現在可能行不通了。“開啟消費者心理的‘任督二脈’是現在行業的主題,利用好網際網路工具是經濟大勢所趨。”姚洪現在開的店,每天的翻檯率平均達到5次以上。

  姚洪以現在他所開的魚蝦火鍋店為例,一個果盤怎麼擺放,切塊的標準,食材的選料等都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另外,在合夥人制度上,姚洪也採用了更加有激勵法則的股東機制,增加實體店運作的活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每天都在背誦自己的企業文化,甚至是生意經,培養有心的員工要比做企業本身更重要。”姚洪說,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進步的理念,你就不會輸,而對於我,永遠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