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反思總結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肖復興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而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鬱”,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預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苟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3.換位思考。葉老對院中的爬山虎瞭如指掌,當“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時,葉老“眯起眼睛望望”,寫出了葉老對爬山虎的感情,對年輕人的深切期望,這當然是十五歲的“我”無法理解的。

  4.總結思考。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5.文題對照。“綠綠的爬山虎”就是“我”在葉老的教導下,“我”不僅懂得了怎樣作文,怎樣充實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人。課文兩條線索因葉老為“我”燃起綠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學生對文題似不相符的誤解消除了,本文教學目標也得以全面實現。

  篇2

  1、聯絡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為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裡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篇3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裡,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資訊的輸出者,學生是資訊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字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字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字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字所獲得的資訊和啟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裡,我忽視了聽眾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才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才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