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策略分析與案例

  分析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象“一朝分娩”。分析就是解決問題。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黃太吉:從“煎餅果子”到“外賣”,3年3變為哪般?

  時間定格在2012年7月。

  定位白領一族的黃太吉,在北京建外SOHO西區12號樓一層較為偏僻的位置開了第一家“煎餅果子”店。

  挑選較差位置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房租便宜,二是線上引流。希圖借力網際網路工具解構餐飲居高不下場景成本的黃太吉,就這樣踏上了創業的征程。

  網際網路餐飲風口,加上出身網際網路行業的黃太吉創始人赫暢出手不凡,短短數月,就令黃太吉的“煎餅果子”火爆大江南北,讓紮根餐飲行業多年的眾多傳統餐飲品牌在愕然之下,多的是自嘆弗如。

  黃太吉的成功雖然短暫,但其在營銷模式和網際網路上的創新,都對傳統餐飲業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國八條”出臺後,傳統餐飲業舉步維艱的這幾年。而隨後聲名遠播的雕爺牛腩、西少爺們再一次震動了傳統餐飲業。

  傳統餐飲人從不屑一顧,到按捺不住關注、學習、應用網際網路,甚而四處尋找“靈丹妙藥”,主動尋找網際網路的***,餐飲業的競爭迅速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並逐漸走向立體化競爭。

  餐飲業的主動求變,火了大眾點評、美團等團購平臺,也催熱了百度外賣、餓了麼、口碑、美團外賣,在百舸爭流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逐漸沉寂的黃太吉再次出擊,豎起“外賣”大旗,攜資本青睞以求一博。

  煎餅果子

  從“街邊攤”到“大雅之堂”

  2012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被新浪改寫,一個叫“微博”的自媒體平臺顛覆了中國,所有人趨之若鶩。

  這種點對面的開放模式,極具互動性的營銷價值,將微博推向高峰。

  黃太吉能在微博時代迅猛崛起,第一要素在於赫暢的從業經歷,使其對網際網路行業發展趨勢有著精準把握,以及對廣告設計的精通,對營銷的熟稔,給予了他藉助新媒體平臺,以創意的手法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

  新奇的餐廳設計,持續不斷的話題製造,當然少不了眾多的炒作:外星人、美女豪車、特斯拉……一步步將消費者帶入輿論的旋渦中心不能自拔。

  不管是打著好玩的旗號,亦或與跨界的結合,還是對熱點的抓取,赫暢成功引爆了各種話題,各種新奇的手法,讓粉絲們自動在微博上轉發,赫暢更是身先士卒與每一個留言的粉絲互動……讓煎餅果子從“街邊攤”走進“環境優美的餐廳”成為現實,黃太吉的品牌知名度在中國聲名鵲起。

  從“產品矩陣”到“品牌矩陣”

  黃太吉演繹了一個神話般的故事:從“煎餅果子”起步,到多元化品牌矩陣的佈局,黃太吉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這當然是一個神一樣的傳奇!我們拋開那些玩得極為花哨並被炒爛了的營銷手法,去重新審視它的品牌戰略。

  “煎餅果子”是黃太吉的戰略大單品,承接的是產品功能和品牌功能,以此吸引資本的輸入,以創新的網際網路營銷得以快速品牌化。

  從自身發展需求,以及市場多元化的角度出發,黃太吉開始圍繞煎餅果子打造產品矩陣:五花肉卷、風味捲餅、豆腐腦、豆漿、油條、自家祕製肉、涼麵、滷汁、蓮藕豬骨湯、南瓜羹、蓋世蘇泊湯、麻辣個燙等,酸甜苦辣可謂樣樣俱全,以此應對單一產品的功能和利潤侷限性。

  然而2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難以承載如此立體的產品佈局,消費者的體驗較差,相比麥當勞員工每人每小時5單的業務量,黃太吉員工只能做到每人每小時0.7單。

  巨大的差距,想必讓赫暢吃驚得閉不上嘴。

  關鍵是,黃太吉快速擴張的野心並不在此。

  赫暢開始拋掉對標的麥當勞,喊出百麗來擋槍,為的就是品類多樣化下的多品牌運作,而這較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於是,黃太吉以類百麗模式為藉口,迅速多元化,想以品牌圍剿的形式,將商圈人流一網打盡。

  2014年6月,赫暢的眾多子品牌佈滿了商圈的各個角落:“從來”餃子館、川渝風味的“大黃瘋”小火鍋、主打燉菜的“牛燉先生”以及“叫個鴨子”“幸福小冒菜”……黃太吉神話繼續,短短一年多時間,連鎖發展40多家。

  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幾個月後,餐飲形式突變,投資熱逐漸降溫,黃太吉也走在了關店的道路上。

  不是事與願違,而是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餐飲也不例外。為人類提供食物是餐飲的本質要求,而食物的第一鐵律就是“好吃”。

  以網際網路切入餐飲並迅速成功的黃太吉,似乎忽略了這個常識,也許是無意,也許是力有不逮:打著產品主義旗號的黃太吉,在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名有名如日中天時,卻沒有去認真研究如何彌補自己在產品上的短板,而是繼續在自己擅於傳播的長板上不斷狂飆。

  長板越長,短板越發顯短。知名度越來越高的黃太吉,使大家對其產品的心理期待也越來越高。然而,名不副實的結果是顧客下次不願意再買單,黃太吉慢慢從高峰跌向谷底。

  黃太吉公佈投身“外賣”那天,宣告了它徹底走下神壇。

  赫暢難解“多品牌矩陣”

  下的困局

  “我確實敗了。”赫暢曾公開承認之前的黃太吉已經成為過往。

  黃太吉打著產品主義的旗號,卻並不能將產品做到極致,而是更多地去塑造概念和炒作,被蓋上了過度營銷的大簷帽,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但僅這一點,也不足以搞垮這個網際網路煎餅果子之王,有大量資金支撐的黃太吉,有的是時間和實力提升產品。

  可惜的是,此時它卻又走向了多品牌運營之路。作為一個新崛起的餐飲品牌,選擇聚焦一個品類來實現競爭破局是不錯的戰略,黃太吉也得以快速實現品牌的成長。

  但消費者對黃太吉的認知,恰恰是建立在煎餅果子這一品類上,而多品牌的運營,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極大地稀釋了黃太吉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認知。

  從黃太吉的擴張角度看,多品牌戰略有著強大的強盜邏輯,這也許是黃太吉追逐資本的無奈選擇。邏輯沒錯,但選擇的時機可能錯了。在贏利能力上,開的店越多,邊際成本越高。然而,快速的直營躍進,資金回籠速度緩慢,根本跟不上開店的步伐。

  赫暢一直對外唸叨,“產品=製造+認知”,事實是,黃太吉眼花繚亂的營銷告訴我們,它一直遊離在產品製造之外來談認知。消費者不是傻子,短期會為你的營銷概念買單,時間長了呢?

  如果將單店效率與規模發展速度進行有效結合,或許黃太吉不會這麼快倒下。打著產品主義的旗號,卻行平臺戰略的構思也沒有錯,但只是一味地玩概念,消費者就一定會拋棄你。

  平臺戰略:

  “黃太吉外賣”要去向何方?

  2015年10月,沉寂數月的黃太吉,突然對外宣佈獲得B輪融資1.8億元,它再次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但這次卻已面目全非,徹底與過往南轅北轍。

  這次重生,黃太吉看到了自己的產品短板,選擇聯手產品生產方打造餐飲外賣平臺:開放中央廚房—吸引品牌餐飲產品合作—在黃太吉的中央廚房對各品牌的半成品產品進行加工—集中從中央廚房工廠店進行配送。

  這種以供應鏈為***的模式,背後的邏輯仍然是改變餐飲業居高不下的成本結構:利用外賣送餐,破解傳統餐飲成本結構中最大的一環—餐廳場景,以中餐品牌企業產品為核心,形成工廠集中生產模式,並以黃太吉自建的配送團隊,進行3公里以內的30分鐘快速配送。

  相比百度、美團外賣等,黃太吉外賣在模式上有新意。百度、美團等外賣對合作餐飲企業的品質把控以及配送效率上都比較差,也解決不了餐飲企業場景成本太高的問題,而且場景還在移動化過程中。

  黃太吉模式則希望擊中這一痛點:品牌餐飲企業負責解決品質和口味問題,黃太吉負責解決銷售和配送問題。雖然都是幫助餐廳做增量,但黃太吉想做的是,真正利用餐飲的剩餘產能,而百度外賣類則會與在餐廳就餐的顧客搶生意。

  理論上,善於發現機會的赫暢又找到了一個市場風口,目前已經有不少品牌加入黃太吉的外賣平臺上,如傳統早晚餐品牌“淨雅”“新加坡媽媽烤包”……黃太吉外賣還與百度外賣、餓了麼、美團外賣、口碑等達成合作,借用它們的平臺資源,形成立體的***。

  然而,另一個困難又擺在了赫暢面前,配送團隊的高成本和效率要求,以及物流管理需要的高度系統、高度精密的運營體系,是不是擅長概念思維的赫暢所能把控的?如果力有不逮,他是否找到了能與他互補的合作團隊?

  一切都有待時間檢驗……但不管未來如何,赫暢與黃太吉的創新精神,仍然值得餐飲人學習。

  在不確定的時代,我們需要讓改變發生。

  二:

  誰說實體店沒落?看這一家銷售額15億的“爆款”超市

  人們的生活節奏正變得越來越快,逛超市都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更多的人習慣去便利店買東西,然後迅速走人。在義大利卻有這樣的一家食品超市,偏偏逆向而行,不僅主打“慢食生活+健康”的生活理念,更通過“超市+餐廳”的模式深入人心,2014年在全球只有28家店的情況下,年收入2.2億歐元***約15億人民幣***。在紐約的一家分店,一天的客流便可達到12800人,這家超市就叫:Eataly。

  品牌起源

  Eataly的名字來源於英文吃***Eat***和義大利***Italy***的組合,是全世界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義大利食品超市。Eataly的創始人奧斯卡﹒法利內希望開辦一家以持續性、責任感及分享為目標的食品超市。於是2007年在義大利都靈開辦了第一家Eataly,馬上引起了超乎想象的轟動效應。

  現在,你幾乎在義大利的每個重要城市都找得到Eataly的座標,而且它還擴充套件到了美國、英國、日本、阿聯酋等其他一些國家的重要城市中。Eataly在紐約曼哈頓的分店總投資2000萬美金,於2011年8月開張,在開業不久後馬上就創造了單日12800名到訪者的紀錄。

  是什麼造就了Eataly如此受人歡迎?

  法則一:極致的體驗深入人心

  1. 人性化的設計。

  很多時候,我們到超市要買一件東西立刻走,必須逛完整個超市才能找到收銀臺,而Eataly和傳統超市不同,顧客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收銀臺,如果顧客著急,可以直接買完東西結賬走人,而不用逛完整個超市。

  2. 顛覆傳統超市的定義。

  Eataly不僅僅是一個食品購物超市,更多的還提供一種生活方式。Eataly將自己定位為“慢食超市餐廳”,所以走進去時,更像是一個食品市場,這裡不僅陳列著琳琅滿目的食材,旁邊還有廚師、餐桌和服務生。每個陳列區旁都設有用餐處,顧客既可以選好食材回家烹飪,也可以直接讓廚師為你烹飪好,直接在此享用。

  以紐約的門店為例,顧客可以坐在超市裡邊吃烤肉邊看電視,逛累了可以在咖啡櫃檯坐下喝杯咖啡休息片刻,還可以去小圖書館裡翻翻食譜。多樣化的購物餐飲場景給顧客帶來了極致的體驗。

  3. 不一樣的營銷理念。

  Eataly並沒有像其他超市一樣,花費大量的廣告費用,Eataly的營銷核心是飲食教育。Eataly的公關認同“透過教育才能創造新的顧客”。比如:

  Eataly收集了大量美食書刊,並且設定了一個小圖書館,顧客可以在這裡看美食書刊,確定好要買的東西,可以在旁邊的電腦打印出清單,再去購買。

  在***處或餐桌上畫上當季蔬果,讓顧客認識當季食品,因為當季食物最便宜好吃,客人也可以購買食物生產季節的海報回家參考。

  Eataly的食品海報

  Eataly每個營業區經常針對不同年齡層,開辦各類烹飪課、品嚐課。這些課程的價格從30歐元到120歐元不等。比如義大利的傳統烹飪課程,葡萄酒的品鑑及存放課程,小學生的食材的歷史、特性、烹飪方法課程等等。Eataly精心挑選的廚師會耐心地傳授烹飪方法,然後讓學員們一起動手,並在最後分享自己的成果。

  法則二:看得見的健康產品理念

  在Eataly,到處可以看到一個大標語:吃是一種農業行為***eating is an agricultural act***,展示了獨樹一格的經營理念。品牌誕生初期,Eataly就集合起了一群以傳統方式種植、生產食材和飲品的小農場和小作坊,Eataly寧可捨棄市面上常見的品牌,也要選擇當季、本地以及個性化的商品。這裡約一半食材產於本區,45%來自義大利其他地方,進口只佔5%。商品是直接向約900位生產者採購,不額外收取上架費,這也減少了生產方和零售商之間中間環節的成本。

  為了推銷這些小型生產者,Eataly不僅製作海報、小告示,舉辦試吃、品酒、烹飪課,還安排顧客參觀食品產地,以輕鬆友善的方式,拉近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距離。從一開始,Eataly就通過建立自己與農業生產者之間的直接關係,用合理的價格提供給人們最天然最健康的農產品。這個經營模式也啟發了Eataly持續、責任、分享的價值核心。

  法則三:獨樹一幟的社交媒體推廣

  為了讓品牌文化更加深入人心,Eataly在社交媒體上花了不少功夫,通過自己創造的各種活動和節日,讓習慣了快節奏生活的顧客學會慢下來,享受“慢食”的魅力。除了兩大主流社交媒體平臺Facebook和Twitter以外,Eataly的官方網站也是這些活動推廣的重要媒介。比如:

  無肉星期一:在這一天,倡導大家吃素食,同時宣傳Eataly精緻的素食選單。

  全國啤酒日:號召美酒愛好者齊聚Eataly的酒類專區,品嚐美酒和小食。

  反情人節:這是Eataly想出來的奇怪節日之一。如果你2月14號沒有地方浪漫,那就可以來Eataly的屋頂餐廳加入“One Night Stand”活動,從中午到午夜,EATALY提供了50多種啤酒佳釀以及美食,有些酒甚至具有巧克力口感。所以說,情人節那天沒有被丘位元之箭射中沒關係,錯過這些美酒美食才是真的遺憾!

  總結

  Eataly在全球範圍內都頗受歡迎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超市的設計和餐廳的食物的確令人驚喜,二是Eataly倡導的慢生活、慢食物的生活方式深受大城市居民的喜愛。

  在大家習慣於忙忙碌碌的今天,你可以慢悠悠逛超市的同時,選擇自己中意的食材和菜譜。如果有幸遇到個好天氣,到Eataly屋頂餐廳選擇一個小圓桌,對著暖陽和高樓,俯瞰整個城市,簡直讓每一個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食客心醉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