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現代文閱讀練習

  現代文閱讀又是高考語文中最能體現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它成為了高考語文試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考生重視現代文閱讀的練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各位考生備考練習。

  原文

  自古至今,紅葉有著無盡的話題。每每讀到有關紅葉的文字,我便心動,不由自主地沉浸於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紅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片元寶楓葉內心的獨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藍,遠山近嶺到處是燃燒的紅葉在秋風中靜默,使人不由想起“禪氣”這個詞。我仰頭去讀高巖上的一樹紅葉,猛然,其中一片碩大的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彷彿是一位遠遊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楓葉紅透,似一襲袈裟,在秋陽下閃著奇異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經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馬。這樣的時刻,恰有一聲聲晚鐘從紅螺寺高牆裡傳了出來,像是迎賓曲。葉落歸根,就該是這樣的氛圍,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牴觸。

  文人墨客,為什麼對紅葉有著說不盡的情愫呢?並且都帶有褒義?因為他們由此想到了人生,紅葉在上,人生有何可嘆?原本人世間美好的讚譽,往往是世人贈予的或是追認的,而不是絞盡腦汁去討要的,明搶暗奪的。

  有時,人不如紅葉,它們那種面對凜冽秋風時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馬俑發掘處,就感到渾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將相臉紅。他們活著時作威作福,死後也不叫百姓安寧。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順從自然規律,一見死神就亂了方寸,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我們到二郎山深處的喇叭河風景區採風遊覽,這裡還沒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彎彎,一直沿著山下的河流,伸向曠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靜靜地流。爬上一處高地,遠眺近望,夕陽依依,諸峰相銜,山上山下都是斑斕的夢境。金黃和火紅,已是這裡的主色調,尤其是變紅的槭樹漫山遍野地燦爛著,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顛倒。夜晚,山月當空,金黃和火紅都退到了一山的朦朧裡。一陣山風拂過,樹木花草奪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來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們有些許警覺,但很安靜,以它們發藍的眸子,看著我們。我一時興起,給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隻豎耳聆聽,同遊者笑著說,你終於在這蠻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沒錯,它一定聽懂了我的歌聲,並且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還懷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這一天的後半夜猛然間颳起了山風,氣勢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憂,擔心紅葉的命運,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時,我夢中有了幻聽,聽到了鐘聲由遠而近,轟然而優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機便匆匆出門,山風有些冷,但安靜了許多,俯仰之間,滿眼都是落葉,像一地微微挪動的落霞。它們落得安然,飄得詩意,竟無半點憂傷,躺成了一山的哲思,憂鬱的我,卻成了多餘。驚愕之餘,我終於有了一些禪悟。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

  淡淡的山霧中,我站在秋風中的山野上,終於明白:人,或者說我自己,是弱者,而非萬物之靈。眼下,躺了一山的紅紅落葉,正在完成一種交接儀式,生與死,在這裡只是一個概念而非實質。我有幸列席這樣的一場儀式,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一點點高度,並且讀到了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

  紅葉歸處是秋風,擁有秋風的萬物有福了。

  題目

  9.本文第一段中,我讀到的“楓葉內心的獨白”是什麼?如何理解文末“讀到了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4分***

  答:

  10.文章第一段描寫了楓葉飄落的情景,請對這一段作簡要的賞析。***4分***

  答:

  11.文章第四段描寫一群水鹿有什麼用意?***4分***

  答:

  12.文中作者先稱“人是萬物之靈”,文末卻說人“非萬物之靈”,探究作者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後的深層意蘊。***8分***

  答:

  答案

  9.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問,理解“楓葉內心的獨白”,實際上是講作者對楓葉飄落的認識。作答時,需要特別注意文中描寫楓葉的語句,如“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彷彿是一位遠遊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牴觸”“面對凜冽秋風時的坦然和睿智”等,抓住其中的關鍵詞來概括“獨白”的內涵。第二問,“我”的靈魂由灰變紅,實際上是我的思想認識昇華,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礎上,認識本文的主旨。

  答案 第一問:楓葉坦然面對凜冽的秋風時,視下落為天律而欣然接受,無留戀,無所求。第二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產生的靈魂的變化,“灰色”是指“我”為紅葉的飄落而憂傷,更深層的是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質;“紅色”是指“我”受自然的洗禮,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10.解析 本題考查賞析文章藝術手法的能力。作答時,首先要尋找第一段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然後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語段運用藝術手法達到的藝術效果,例如“元寶楓葉內心的獨白”“紅葉在秋風中靜默”“不帶一絲憂傷”等幾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楓葉人格化,刻畫出楓葉的睿智深沉及飄落時的安然快樂的形象,生動傳神,表現出“我”對楓葉肅然起敬,為下文“我”的靈魂變色作了鋪墊。

  答案 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了楓葉飄落時安然、不帶一絲憂傷的神態,並把它比喻成欣然歸來的行僧和一襲袈裟,十分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飄落的紅葉的動態和色澤,營造了美妙莊嚴的環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靈魂受到了洗禮。這段生動形象的描寫為下面的議論作了鋪墊。

  11.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答題時,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現時的具體情景,然後考慮其在內容和結構方面與上下文的聯絡。

  答案 ①一群水鹿的出現,表明喇叭河風景區不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麗的動物,環境優美,令人陶醉。②“我”縱情演唱,水鹿豎耳聆聽,這一場景為作者說明“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還懷有一腔慈悲之心”這一觀點提供了依據。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場景,為下文主題的昇華作了鋪墊。

  12.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字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分清文中兩處“萬物之靈”的含義,並聯系作者提供的語境,思考作者說法變化背後的原因。

  答案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現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深化,由人凌駕於自然之上到與自然萬物平等相處,這種思想是可貴的。②第一處,“萬物之靈”是作為紅葉的對立物出現的,他是以帝王將相為代表,貪生惡死,無視自然規律,在作者看來,他們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沒有表現出“萬物之靈”的傑出睿智,這是可悲的。③第二處,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萬物之靈”,他觀察紅葉飄零等自然景觀,悟到自然萬物原本無高低貴賤之分,人自視為萬物之靈,但結果卻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紅葉落得安然,飄得詩意,無半點憂傷,這給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