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究竟有多重要

     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即使是普通人也都深有體會。在我國古代,就流傳著“家無讀書郎,官從何處來”的諺語。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學習的認識早已超越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的認識,而是把學習作為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學習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因為學習其實是一種能力。
    首先,我們要理解為什麼學習?學習什麼?“學習”這個詞相信大家不陌生——從懂事的那一天起就掛在嘴邊,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為了誰,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漸漸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原來學習是為了自己,中國有句古言講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古人都如此這樣講,可見他們是多麼地重視學習,正是通過許許多多年的積累,古人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知識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而知識是文明的象徵。現在的社會是複雜的社會,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社會,你比我強,他比你強,真可謂“強中自有強中手”。
為啥古人會這樣說呢?
      其實人成長的距離是由學習拉開的。人的差距,首先是從同學之間拉開的。在學習期間,同學之間拉開距離靠的是分數。因為分數不同,上了不同的學校,從而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接受了不同的社會分;工作之後,學習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彈性,人們對學習不再那麼深刻、直接、直觀了。實際上,人的考試一直沒有離開,只是從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從有形變成無形,從單一變成全面,從定時成隨時,學習成績由單一變成綜合。有些人認識不到,如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參加集體座談會的一次發言,組織一項活動,起草一個報告,參加一次演講比賽,都是考試。直到如今還可能是公司面試的一道門檻。

         其次本領的大小,能力的強弱是由學習拉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本領是由知識決定的,知識是由學習得來的,一個人的本領、能力從根本上說都是學習獲得的,可謂”學位本之基”。人才分三個層次。第一,學歷高是人才,學歷高就是讀書多的標誌,學歷高就是對某個專業領域研究的深,這是大家共識的 。第二,有知識更新能力的是人才,現在是經濟知識時代,知識進步和更新日新月異。據統計,近10年來人類知識的總量超過了以往2000年的總量,並且到10年或20年的速度翻番,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在用學校學到的知識,來應對客觀複雜的現實情況。據調查,在校所學到的知識,能在實際應用不足30%.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或專業能為學生提供終身享用的知識。因此,作為一個青年人,必須要有知識的更新能力,知識的更新重於不斷學習。人與人在做學生時,基礎本來是差不多的,但幾年之後的差距絕不在同學之間本來的差距和單體的差距上,而在與知識的自我更新能力上的差距。第三,有知識變成能力的是人才,能力是有知識決定的,但知識不等於能力。把知識變成現實的東西才是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知識多不代表能力強,如果沒有把知識轉化為現實的工作能力,那和沒有差不多,所以說知識變成能力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素質。
      
最重要的是人生境界的高低是由學習決定的。生存是人的本能,職業是人的選擇,境界是人的水平。人的境界和修養是由知識決定的,實際上是由學習決定的,”古今之成大事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一是人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把自己的一時放在一生的長河中。二是要指人要有奮鬥精神,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下功夫學習。三是指經過一番努力,必然會有收穫的,有所成就。
不讀書,不學習,必然言之無物,素質修養就不會提高。所以說;”讀書養氣,楊浩然正氣”。讀書學習實質上是與智者的交流,人就會變得聰明,品格就會高尚,心胸自然就會開闊起來。
        青年人的特點決定了必須更多地學習。特點是明確的,要認識到工作崗位只能賦予一個人的權利和責任,並不能給人帶來知識和能力。如果停止了學習,工作上就會疲於應付,
同時也因此可能失去本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