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文章

  “美術鑑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一個內容系列,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談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實施策略

  常德市一中 白海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實施進行研究,認為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懂得美術鑑賞的基本方法;運用多種方法收集美術鑑賞的有關資訊;認識重要的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注意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課堂效益。

  [關鍵詞]: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實施

  “美術鑑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一個內容系列,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臉、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鑑賞高於一般欣賞水平。鑑賞包含“鑑別”和“欣賞”兩重意思,而欣賞則不包含“鑑別”。《辭海》中對“欣賞”和“鑑賞”的解釋分別是:“欣賞”:領略、玩賞的意思;“鑑賞”是指人們通過特定媒介與藝術形式進入對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欣賞和鑑別的精神活動。美術鑑賞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鑑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鑑賞過程既包含對形象、色彩、創作風格等藝術因素的審美體驗,還包括對中外歷史、社會生活、性格心理這些人文知識的瞭解。

  1997年教育部根據《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課程計劃***試驗***》制訂了《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其中包括“音樂欣賞課”和“美術欣賞課”兩個部分。2003年4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 將高中美術分為五個內容系列,九個模組。鑑於“美術鑑賞”對高中學生形成美術鑑賞能力、提高審美素養具有主導性的基礎作用,建議在3 個基本學分中採取“1、2 ”的選課策略,即學生先選修“美術鑑賞”獲得1個學分,再在其他內容系列中任意選修兩個模組內容獲得另外2個學分。由此可以看出美術鑑賞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高中美術鑑賞教育的重視程度。

  高中美術鑑賞活動可以滿足高中生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將美術鑑賞的內容分為鑑賞基礎和鑑賞內容,鑑賞基礎中有美術語言及鑑賞方法,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社會、美術與自然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鑑賞內容包括中國古代、近現代以及外國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對通過“美術鑑賞”的學習學生應達成的成就標準作了要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達成這些標準,是目前值得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一***激發學生學習美術鑑賞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美術鑑賞活動

  對美術鑑賞活動的積極參與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掌握美術鑑賞知識的前提。學生能否積極參與鑑賞活動,取決於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條件。

  客觀上,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正不斷為學生學習美術鑑賞提供良好的大環境:配備優秀的美術鑑賞教師,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保證鑑賞課的正常順利開展。其次,美術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斷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質,促進教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有些美術鑑賞課上,上課前教師費勁心機地查詢翔實的資料***包括查詢圖片、搜尋與所要鑑賞的藝術品相關的資料等***,為學生準備豐盛的藝術“美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是教師一直滔滔不絕地講解,以致口乾舌燥,疲憊不堪,而學生卻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冷眼觀望,真正感興趣的並不多,當然課後的所謂“拓展”、“延伸”更容易成為空話。所以多數高中美術教師寧願給美術高考專業考前班上技法課,也不願承擔“美術鑑賞”這一“費力不討好”的課。真正上好美術鑑賞課是不容易,不過教師若講究方式方法,應該能更精彩地上好高中的美術鑑賞課。具體講,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對教學內容的深人內化,能為學生補充足夠的鑑賞基礎知識;其次,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語言力求明確,邏輯性強,教學方法富有個性,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始終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從主觀上講,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可以決定學習效果的。筆者在以往的聽課過程中發現,高中生對美術課的參與熱情不夠,常常處於被動狀態,回答問題順著老師的思路走,很少主動提出問題,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感想。想改變這種尷尬的教學現狀,教師就要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鑑賞活動。

  如在講授建築藝術時,改變以往教師系統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習慣模式,將鑑賞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最喜歡的建築作品發表看法。學生在仔細觀看、分析後,紛紛表述了自己所喜歡的建築的風格特點,喜愛的理由。有的鐘愛中國蘇州園林的“詩情畫意”;有的喜歡雄偉壯麗的金字塔,還有的對聳然欲飛的德國科隆大教堂充滿憧憬…… 通過各自的表述,學生從對一座建築的偏愛發展到對多幅作品的瞭解,感受了多種建築藝術的風格特色,共享了知識,形成了合作學習的良性迴圈。

  在課堂中,教師的作用就相當於一條線,將學生的資訊串了起來。當然,這僅僅是教學形式中的一種,教師還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提前佈置課題,讓學生主動查詢有關資料,課堂上適當創設教學情境,製造懸疑,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探究,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適當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思想的碰撞達到合作的目的等。只要教師心中始終裝著學生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變“師教生”的被動接受為交往互動中的主動探究,我們的美術鑑賞課就一定能得到學生的喜愛。

  ***二***指導學生懂得美術鑑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並與他人進行交流

  美術鑑賞的方法很多,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大量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方法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欣賞知識和美術鑑賞的實踐經驗;其次,在鑑賞的過程中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得到更鮮明的視覺形象,進而進行更理性的分析。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假如一個人能看出當前即顯而易見的差別,譬如能區別一支筆與一頭駱駝,我們不會說這人有了不起的聰明…… 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 “比較”是鑑賞美術作品的一個比較直觀而有效的方法,當我們孤立地看一幅作品時,往往很難說清它的獨特之處,但如果將兩件或幾件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就會相對明顯地辨別出每件作品的特點所在了。比較的方法可以是橫向的,如中西美術作品的比較,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甚至不同類別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縱向的,如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年代的作品進行的比較。

  在講授20世紀的外國繪畫時,為了能讓學生了解現代主義繪畫的特點,選取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形成對比,分別從色彩、造型和真實性上作比較,將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色彩的裝飾性、造型的二維效果以及形象的符號性特點逐一展現,使學生不但能夠形成感官上的愉悅享受,還能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另外,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十分適合美術鑑賞的學習。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就是點、線、面、色,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各個民族又產生了較為獨特的美術語言,比如中國繪畫中講求筆墨、意趣、虛實、章法、皴法等,西方繪畫中的透視、質感、空間、色彩等。由於學生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個性特徵等的差異,個人在鑑賞美術作品的同時又對作品進行了再創造。在鑑賞者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從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訊,更全面地鑑賞美術作品,提高鑑賞能力。

  ***三***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及現代資訊科技收集美術鑑賞的有關資訊

  美術鑑賞活動離不開鑑賞的物件。高中美術鑑賞的物件不僅包括中西繪畫作品,還網羅了中外雕塑、建築、工藝等藝術形式。課堂鑑賞往往以圖片為主,圖片的收集形式較廣,各類圖書、雜誌、掛曆等可以直接展示於課堂,網路中查詢的圖片、攝影、攝像等有關資料,都可以通過現代資訊科技製作成課件直接展示,其靈活性和實用性都是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及的。如在很多教學案例中,教師都通過現代資訊科技將中西美術作品、傳統與現代的美術作品並置在一起,學生能更直觀地發現其中的差異,從而加深對該作品的認識;另外還可以通過錄音、錄影蒐集、展示資料使課堂資訊更加多樣,資源更加豐富。如在講授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時,播放音樂作品的錄影和文學作品的錄音,為學生形象地展示音樂、文學以及美術形象的差別,在講授中國民間美術時,蒐集少數民族刺繡等多個視訊資料,將偏遠少數民族的民間藝術作品及作品的製作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變遙不可及為方便直觀。當然,對一些生活中比較容易找到的工藝美術作品,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尋找和發動學生蒐集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實物,如在講授中國陶瓷藝術時,陶器、瓷器實物的展示、傳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中國民間美術的教學中,展示年畫、剪紙以及中國結等實物都能吸引學生的目光,給學生最近距離的視覺、觸覺體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認識重要的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瞭解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

  美術鑑賞向學生展示了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浩如煙海的美術作品中,國內有上至五、六千年前原始社會的彩陶;有歷朝歷代眾多的繪畫、雕塑、工藝品和建築藝術;還有反映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鼓舞人民奮發向上、滿足人民藝術享受的各種美術作品。國外有古希臘、古羅馬氣勢磅礴的雕塑;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曠世奇才——“三傑”的傳世佳作,有18 、19 世紀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以及異彩紛呈的20 世紀現代主義繪畫。這些都值得我們去仔細欣賞、深入探討。其中重要的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澱儲存下來的,代表了一定時代的精粹,瞭解它可以以點帶面地瞭解藝術發展不同階段的藝術趨向;對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和流派的瞭解,也能使學生更深人地瞭解美術作品的深刻內涵,解析不同風格、流派的藝術特點,給學生形成鮮明的視覺印象,更快更好地把握美術的發展歷史和流向,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整體認識。

  ***五***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係,注意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這一藝術形式是伴隨著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逐漸形成的,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美術作品積澱了豐厚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種美術樣式都與它賴以產生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繪畫語言。例如中國畫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為師,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異為畫家師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寫生空間。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氣勢壓人,所以北方山水畫作品多崢嶸壯闊,沉雄厚重,山石突兀—— 如北宋范寬的作品就多取雄奇險峻磅礴之勢;南部山水溫潤秀美,樹木蒼鬱,水氣氤氳,山水畫作品自然墨色溼潤,清新秀逸,縹緲深邃,含蓄蘊藉——如米氏父子的作品就表現了我國南方山水溼潤縹緲的特色。

  同樣,不同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社會背景又成就了不同的藝術流派,藝術家自己的身世、個性特徵以及藝術觀,也使他們的藝術作品散發著獨特的個性魅力。如我國清代朱耷的作品,乍看時很難理解其中的蕭條和怪異,只有在瞭解了作者作為明代後裔,為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仇恨而出家為僧的身世,才能真正領悟畫面所表達的難言之痛和憤懣抑鬱之情。再如在鑑賞十九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路易·達維特的作品《馬拉之死》時,憑藉畫面的構圖、色彩、造型,很難將作品與“美”聯絡在一起,然而當我們將作品放置於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明確了馬拉的身份,瞭解了馬拉的死因以及畫家創作作品的初衷以後,我們才會體會到畫面所表現的頑強的革命精神以及畫家對遇刺戰友的崇敬之情,感受到畫家所樹立的紀念碑式的革命英雄形象的魅力。

  每個時代的美術作品都是與當時的文化情境緊密相連,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鑑賞吸收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營養,努力從美術作品中發掘其人文內涵,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素養。

  ***六***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存在著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及崇拜日韓文化的傾向。高中美術鑑賞與其他學科一樣,也擔負著德育的教育功能。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都離不開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充分展示我國人類文明以來的藝術精品,引導學生理解中華藝術的深刻內涵,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講授中國陶瓷藝術時,介紹清代雍正年間的“粉彩八桃蝙蝠紋瓶”的迴歸以及介紹臺灣水裡蛇窯燒製的創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千禧雙口瓶”和江蘇宜興龍窯“千年之燒”的兩岸情牽一線的巧合,都將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貫穿其中。而在介紹西方現代主義時,將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的抽象藝術並置起來,開拓了學生的眼光,實現了對民族美術傳統更深入的領會與理解,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見,只要教師改變刻板的說教,將自己對民族藝術認識中的自豪與自信體現於生動的鑑賞教學過程中,就能全面地實現藝術教育的目標。

  在增強民族傳統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多元的世界文化。在資訊化、全球化的今天,國際交流日益增強,美術鑑賞這一課程向學生展示了豐富的藝術形式,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尤其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形態。學生通過學習,不但瞭解了古希臘作品的高貴、單純,靜穆、偉大,古羅馬藝術的雄壯偉岸,征服世界的霸氣;也能理解西方現代藝術家所表現的張揚的個性,注重主觀感受的形象表現等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自然就達到了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和體會的,其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要做到這一點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們去探索、去實踐,就能更好地發揮美術鑑賞這一學科的優勢,力爭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篇2: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研究

  【摘要】現階段,高中美術教學的形式側重對學生繪畫功底的訓練,缺乏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指導,使得學生只有繪畫的能力,卻沒有賞析藝術作品的能力,因此,學生的發展較為單一,各方面素質得不到提升。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需要注重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使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作品,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鑑賞

  美術鑑賞是鑑賞者通過運用視覺觀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體驗、判斷的欣賞過程,能夠使鑑賞者從中獲得審美享受,提高審美能力。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師生通過共同的美術鑑賞活動,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課標提出學生要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衡量學生的素質、修養,離不開對學生美育的培養。作為審美藝術的美術鑑賞教學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學生,起到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現階段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僅教學思想陳舊,而且缺乏對藝術作品的鑑賞教學,使得學生無法理解藝術作品表現的精神和生命力,從而得不到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高中階段需要實施美術鑑賞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美的感受。

  一、關於美術鑑賞

  高中階段的美術課堂,主要以鑑賞為主。美術鑑賞課不僅要求學生對於美術作品有一般的欣賞,還要培養學生有能力對美術作品做出判斷,包括作品的藝術成就、美學價值、內在涵義等。要做到這些,需要多方面的修養和知識,美術課不能與其他學科分裂開來,需要很多學科的知識養料才能真正的理解美術作品,比如文學知識、歷史知識、地理常識等。要有對藝術以及美學的見解,還要熟悉社會背景、人文風俗等。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考

  ***一***教師主導型

  我認為在美術鑑賞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型的教學方法應該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但是要考慮到學生的審美心理和能力,要結合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提供更多的圖片、影音和實物,加強學生在聽覺和視覺的結合等。這樣才能突破教師的“一言堂”式的美術鑑賞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

  以新古典主義派畫家大衛的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為例。

  我們要運用到多媒體,上課前要準備好包括文字的、圖片的和相關影音的資料,做好課件。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展示這幅作品,用語言講述作品的背景。

  這幅作品創作於法國大革命的前夕,大衛選取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古羅馬的傳說作為創作主體。羅馬城選了荷拉斯三兄弟,對方選了居里亞斯三兄弟,但這兩組兄弟中卻有婚姻關係。畫面中婦女的哭泣與三個勇士的激昂氣概,形成鮮明的對照。為了祖國,必須犧牲個人和家庭的幸福。

  此處以教師的語言講授為主,在講解完作品的背景後,我就請學生自己談一下對於英雄主義情結的理解,學生們被作品背景深深吸引,也對畫面中人物的命運唏噓不止,學生的對於這種戰爭更多的注入了人文主義情結。這樣開頭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求知興趣。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該畫面的特徵。

  作者以樸實無華的寫實風格、精確嚴謹的構圖和英雄式雄渾的筆調進行描繪,所以這幅畫後來成為繪畫藝術的典範。這樣便能夠使學生對於新古典主義繪畫具備了基本的認識。

  深入分析作品:作者用明暗及其所形成的漸變關係來處理點、線、面以塑造形體,使之在空間中形成具有厚度和重量的體量感。明暗的漸變使形體產生了向畫面深處延伸的立體感。再次觀看作品,同時播放激昂、凝重的角鬥士背景音樂。

  此作品的鑑賞,運用了多媒體圖片和音樂的穿插教學,給學生帶來真切的感受,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來源於生活的真諦和真實的情感。此鑑賞以教師為主導,加入了互動環節,也很好的引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師生互動型

  互動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變,真正有勇氣把美術鑑賞活動看成是自己參與的主動性活動而非對老師觀點和技術模仿的被動性活動。進而真正達到教與學的統一。此方法應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美術鑑賞基礎知識並具備一定的洞察力、判斷能力的條件下方可運用。

  同樣以新古典主義流派的代表大衛的作品《馬拉之死》為例,事先準備好此畫的高清圖片,設定幾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和學生共同討論。比如:馬拉是誰?作品表現了什麼?個人怎麼理解這幅作品?怎樣去鑑賞這幅作品?等等。我們通過這麼多問題開展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通過一個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鑑賞,傳遞知識。

  ***三***學生自主型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學生是具有主體個性的人,教育教學影響只是在得到學生主體意識選擇、支援後,才能對其知識、個性品質、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起作用。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學習的獨立性、對教育影響的選擇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等方面。包括遊戲法、探索法、觀察法和糾錯法等。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明確,“重要的不是學生外表的活躍,而是學習強度和效率的提高,是學生獨立、能動、富有創造性地解決”美術鑑賞課題。

  以本課為例,在鑑賞並討論了兩幅代表作品之後,請學生自己總結新古典主義作品特點,以此加深學生對於作品的理解。然後,我又選取了大衛的另外兩幅作品,請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加以分析。並引入新內容,展示一幅浪漫主義繪畫,請學生分組討論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

  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我認為我們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在教學中應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因材施材、因需施教,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美術鑑賞是高中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重視高中美術鑑賞教學能夠改變傳統的美術教學形式,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策略,因此,教師需要培養高中生的審美能力。首先,需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對藝術作品進行探究,提高審美積極性;其次,需要實施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藝術作品的吸引力;最後,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得到提升。這樣多方面的培養能夠促進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有效實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篇3:如何面對新課改中高中美術鑑賞教學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中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參與合作、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高中美術鑑賞教師應如何面對新課程改革,應該怎樣貫穿新課標的精神?是目前高中美術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本人嘗試談談在這場新課標改革中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幾點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同時要提高藝術素養

  ●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

  ● 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

  ● 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美術鑑賞包含鑑別與欣賞,在美術鑑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伴隨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從而對作品作出某種審美評價,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即審美享受,因此,美術鑑賞在具體要求上,比美術欣賞要更高一些,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美術鑑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些,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瞭解當代美術的特徵,從而學會鑑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資訊,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此外,還應積極思考,加強交流,在與他人思想火花的撞擊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以迎接高中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挑戰。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佈置作業”幾個環節組成的,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於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於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這裡,“問”可以是教師問,也可以是學生問;“賞”是美術學科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議”指的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講”,指的是教師的針對性講解;“練”,指的是課堂練習,這在美術課堂中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一般都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三、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

  教師應從傳統評價方式改變為能否靈活運用相關的美術知識,識別美術不同門類的特徵,表達自己對美術的思考。能否恰當使用美術術語,採用多種方法描述、分析、比較、解釋、評價藝術作品。能否運用多種方法和現代資訊科技收集美術的有關資訊。能否對美術作品和現象作出獨立的判斷與選擇,關心美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能否體驗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獲得情感的昇華。

  四、教師要採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在以往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整堂課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學生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美術鑑賞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鼓勵學生利用國際網際網路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影象和相關背景資料;組織學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當地的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以及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合作性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等,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總之,美術鑑賞教學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善於啟發學生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去分辨真、善、美與假、惡、醜。而且還要善於動腦,善於總結,一定會創造出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鑑賞方法來的,以上幾點,是我對現行高中美術鑑賞教法的一些淺見,尚有不足,希望同仁互相交流,不斷完善。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