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中作品有哪些

  高中美術欣賞,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薰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鑑賞中作品和高中美術多媒體網路式鑑賞及問題。

  高中美術鑑賞中作品









  高中美術多媒體網路式鑑賞

  現在的教學基本上都通過多媒體來完成,而美術鑑賞教學更加離不開多媒體的應用。不僅教師喜歡上網收集教學資料,現代的學生也喜歡上網,併成為一種現代的學習方法。高中生在小城鎮裡也很難見到畫展、雕塑展等。但網路卻能給學生開啟一扇無所不能的窗,不論是畫家、作品、背景、還有各種畫派、畫種等等,應有盡有,學生通過完成教師佈置的網路欣賞作業,可以對作品進行鞏固、拓展延伸。

  在鑑賞外國美術作品時,學生往往對作者和作品的歷史年代以及時代背景一無所知,理解起來十分困難,這時網路就成了很好的幫手。比如:在教學欣賞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這一作品時,我們讓學生通過百度等搜尋引擎,輸入作者的名字“德拉克羅瓦”,這樣就可以查到大量與作者相關的文字資料和更多的作品。

  學生不但體會了《自由引導人民》這一作品,還了解了作品的背景,表達19世紀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突出了個性和情感的價值,而且對畫家和作品有了更深的瞭解。 新課程的實施向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學生而教,據學情而教,做到每課有反思,讓我們傾聽學生的聲音,作為學生的美術學習與身心發展的促進者,幫助每位同學成為“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馬克思語***,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尊重外國優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和態度。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模糊區域”束手無策

  教師在面對那些沒有具體故事情節的抽象的、講究畫面構成的作品時,他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該從何處著手。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後印象派等流派作品。用什麼方法來構建通向這些作品的橋樑呢?是美術史為這些風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義,還是課本上簡單籠統的描述?這些都需要教師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鑑賞作品時,一味講解和提問學生作品內容中的簡單問題。諸如“畫內有哪些內容?”、“他們在幹什麼?”、“該畫作於何時?”、“你是否喜歡這幅畫?”等等,或者肢解畫面,把每一部分的內容講解一下。既沒有中層次的美術語言和形式方面的分析,更沒有深層的作品內涵、社會意義、作品意境、畫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這樣的教學怎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盲目追求標準答案

  有些教師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籤,也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揮。這種現象暴露出教師在審美心理和情商的開發、培養上的欠缺,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