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名句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歡迎閱讀。

  1:《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賞析

  白居易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

  寫得新穎而別緻,詞約而意豐。此詩一、二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三、四兩句是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3: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①這首詞據《歷代詩餘》注:“單調,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後段,存以備體。”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中也說它:“既不分段,亦不類本調,而他調亦無有似此填者。”而依《詞律拾遺》則作“補調”,其注曰:“此詞不分前後迭,疑有脫誤。葉本***葉申薌《天籟軒詞譜》***於‘處’字分段。”依此說。

  ②冉***rǎn***冉:慢慢地、漸漸地,這裡形容時光漸漸地流逝。秋光:秋天的時光。

  ③紅葉:楓、槭等樹的葉子到秋天都變成了紅色,統稱紅葉。這裡指飄落的枯葉。

  ④重陽:節日名。古人以九為陽數,因此農曆九月初九稱為“重九”或“重陽”。魏晉以後,習俗為這一天登高遊宴。

  ⑤臺:高而上平的建築物,供觀察眺望用。榭***xiè***:建築在高土臺上的敞屋,多為遊觀之所。臺榭,臺和榭,也泛指樓臺等建築物。登臨處:指登高望遠的地方。

  ⑥茱***zhū***萸***yú***:植物名,香味濃烈,可入藥。中國古代有在重陽節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惡的風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香墜:裝有香料的墜子。墜,一種從上下掛的裝飾品。

  ⑦紫菊氣飄庭戶:全句意思是,紫菊的香氣飄散在庭戶中。

  這首詞從重陽習俗寫作者的秋愁。詞的上片和下片渾然一體,確實不好明確分開。詞的開頭二句先寫“秋光留不住”,首先就為全詞定下了悲愁嘆惋的基調。作者在詞裡的景物描寫很充分,從“紅葉”滿階到“重陽”登高,既有“茱萸香墜”,也有“紫菊氣飄”,時看“晚煙籠細雨”,時聞“新雁咽寒聲”。這些景物描寫,雖然也有些許歡樂熱鬧的,如重陽登高,佩茱萸以驅邪等,但更多的卻是“紅葉”、“晚煙”、“細雨”、“新雁”等引人悵恨的淒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點染的“暮”、“咽”等情狀,一幅晚秋的悲涼氣氛便籠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長相似”的哀嘆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內容,但是在這首詞裡,它的表現更為自然婉致。李煜詞多有以情見景的寫法,但這首詞他用的卻是以景見情的方式。整首詞大部分都是在寫景,都是在營造氛圍,只是到了最後才點明主旨。這種寫法鋪墊充分、自然流暢,如大浪遠來,初見微瀾,至岸方崩石裂雲,有石破天驚之感,這種筆法在寫景抒情時當為借鑑。但是在這首詞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見景之嫌,所以整詞情調不明快,悲愁感傷的氣氛稍濃。
 

1.重陽節的古詩

2.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

3.九九重陽節古詩詞

4.九九重陽節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