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的治療方法

  敗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迴圈,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那麼是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敗血症的治療:

  ***一***病因治療及病灶清除:

  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如G+菌選用青黴素類,產酶菌株選用新青黴素類或第一代頭孢菌素、林可黴素等;G―菌選用氨苄青黴素、核糖黴素或第2、3代頭孢菌素。在病菌不明確時可選用抗菌譜較寬的藥物。重症感染可聯合用藥,但應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亂及二重感染。為儘快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應採用靜脈途徑給藥。療程視血培養結果、療效、有無並症而異,一般7-14天,有併發症者應治療3周以上。區域性有臍炎、面板化膿灶、口腔粘膜潰爛等應作相應處理,切斷感染源。

  ***二***免疫治療:

  可直接補充新生兒血中的各種免疫因子及抗體,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疾病恢復。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輸入新鮮全血或血漿,換血療法,粒細胞輸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療等。

  ***三***補充營養維持體液平衡:

  應保證熱卡供應,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代謝紊亂。

  ***四***對症治療:

  採用物理方法使患兒保持正常體溫。發紺時可吸氧。有迴圈障礙者應補充血容量並用血管活***物。煩躁、驚厥可用鎮靜止驚藥。有腦水腫時應用脫水劑。

  敗血症發病原因:

  致病菌的變遷及常見的敗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的各種細菌均可成為敗血症的病原體。由於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傳入途徑以及年齡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致敗血症的細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敗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佔總數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佔20%,革蘭陰性桿菌佔12%左右。隨著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敗血症的病原菌譜也發生了變遷。由於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對青黴素等高度敏感,作為敗血症的病原現已少見。一般認為60年代以後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佔主導,而葡萄球菌易產生耐藥性,因此仍是目前敗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80年代以來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有上升趨勢,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所佔比例,1984年是37%,1986~***則升至55%。而國內資料顯示,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居多,可達63%~68%。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比例上升,厭氧菌和真菌敗血症也有增多。革蘭陰性致病菌,除大腸桿菌外,常見的還有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等;真菌中則以白色念珠菌多見,麴菌與隱球菌也可見到。近年來統計,厭氧菌佔敗血症病原8%~26%不等***較多醫院不能做厭氧菌檢測***,以脆弱類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為主。在機體防禦功能顯著低下者中還可發生複數菌敗血症,即在同一份標本中檢測出2種或更多種致病菌,或72h內從數次血或骨髓標本中培養出多種致病菌。一般複數菌敗血症約佔敗血症總數的10%。

  敗血症的症狀:

  敗血症是一種迅速惡化、威脅生命的感染。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感染,像是腹部、泌尿道、肺部、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其細菌擴散至血液。這時,人體內被細菌大量侵入,並且免疫能力不足,造成細菌大量在血液內繁殖,並且產生毒素,使人體各器官功能損害,嚴重者造成各器官衰竭及休克狀態。發生敗血症時,身體控制凝血和出血的系統,及其他一些器官系統都會衰竭,造成休克和死亡。

  敗血症的發生除了以上常見的感染之外,大約仍有20%到30%的敗血症病人找不到原發病灶,在一些有肝硬化、癌症或其他慢性耗弱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因出現敗血症而死亡。所以敗血症的真正死亡率,經常會與感染〈如肺炎〉或慢性病混淆。

  對於免疫系統差的人,例如:年紀較小、年老,以及重病者,敗血症是加護病房中罹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研究統計敗血症的死亡率在28%至50%之間。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年的死亡原因統計報告中指出,敗血症佔國人主要死因的第十三位;敗血症是加護病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