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為主題申論文章

  提出中國夢,這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一重大思想成果,還明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脈動。中國夢是一個熱點話題,在公務員的考試當中,申論部分肯定離不開中國夢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用奮鬥同心共築中國夢

  夢想承載希望、成就未來,是一個國家、民族奮然前行的精神火炬。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夢想是什麼?這一夢想又是如何承載前賢先輩的夙願,激勵一代代人前赴後繼,走過苦難、歷經滄桑、奔向光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展望中國未來發展前景,在黨的確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鮮明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圍繞實現中國夢,在許多重要會議、重要活動上,做出了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生動描繪了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深切表達了中華兒女的意願和期盼,體現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的歷史擔當。深入學習領會講話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實現路徑和實踐要求,用奮鬥同心共築中國夢。【註釋:該段落相當不錯,與高層保持一致】

  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心中都始終懷揣著夢想,追逐著夢想,併為之不惜流血犧牲、開拓奮進,中華民族才從深重的苦難中走了出來,構築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進步里程碑,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最大共識,成為激勵全體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和高昂旋律。

  胸懷夢想、同心築夢,首先要準確把握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遵從的是“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歷史邏輯,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讓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理解中國夢,既要有歷史的回望、現實的觀照,也要有未來的視角、國際的視野。由此才能深切體會到,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將造福各國人民。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通往理想的道路沒有坦途。中國夢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實現中國夢必須走好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回首過去,正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我們黨才幹成了三件大事,我們國家才有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我們民族才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夢想實現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把一個擁有13億人口規模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這在人類發展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全黨同志務必牢記,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惟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才能把我們帶入夢想的新天地。

  實現中國夢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有億萬人民的共同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認真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13億人民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必定能匯聚實現夢想的磅礴力量,一步一個腳印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

  篇2:共築中國夢

  共築中國夢,需要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需要民生的持續改善,這是復興之本、夢想之基。

  指出: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重要講話,闡明瞭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凸顯出民生工作和社會管理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共同富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十年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黨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國改革發展的歷程,正是在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中不斷深化的,也需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推進,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

  中國夢,是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實現公平正義,既需要處理好教育、就業、養老、醫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權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發展。只有這些得到妥善解決,社會才能***有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正如主席所強調的,“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中國夢,是對改善生活的渴望。這些年來,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網初步建立,還是醫療、教育等方面不斷向前的改革,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稅免除了,義務教育免費了,職工工資增加了,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從生活質量到生態環境,各級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著民生工作的內涵與外延。這種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大民生”觀,讓億萬人民逐步共享發展成果。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能夠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社會,需定是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我們深知,這樣的中國夢,體量之大,涉及13億人;範圍之廣,涵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決定了圓夢之途絕不輕鬆,既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更需要克勤克儉、辛勤勞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不斷滿足民生之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中國夢不是空中樓閣。夢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詮釋。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將夢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未來中國定能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復興夢想的道路上踏實前行。

  篇3:風雨家國夢 春秋演河圖

  ——講好中國故事承載中國夢

  窮春秋,演河圖。從上古的洪水傳說到周商的烽火諸侯,從秦漢的史家筆墨到三國的羽扇綸巾;從魏晉的詩酒風流到元明的戲臺話本。直到近代的歷變滄桑,文化的兜轉傳承,國運的起落沉浮,通過傳說與故事走到我們身邊,讓歷史變成流動的畫面,讓文化變成的深遠的記憶。在當下我們在力圖建設文化強國,形成家國夢想最好的拼圖,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巨集大的戰略構想,還需要契合於時代中國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更易於貼近民眾,更易於形成記憶,更易於開展交流,所以繁榮文化實現家國夢想,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接受。文化的傳承並非是單純的文化概念的感知,對於廣大民眾而言,需要擁有更好的載體才能易於接受,才能從感性最終變成理性的認識,變成家常變成心靈的慰藉。對於當代青年來說,韓國文化美國文化並不是通過僵硬的感知而獲得,更多也是源於影視故事的交代,從而形成文化層面的感知和影響。因此,傳播中國文化,通過故事是最好的渠道,需要我們樹立鮮明的形象,有最佳的創新,才能讓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概念,不是晦澀的名詞,才能讓民眾接受故事從而感知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的繁榮。歷盡30年的發展歷程,每位中國公民的履歷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走向豐盈,有坎坷和無常也有輝煌璀璨,每個人都感知到物質生活的充盈,但是文化生活卻存在問題,古典文化經歷斷層之後消失殆盡,文化遺蹟在商業化浪潮面前岌岌可危,我們需要的精神的皈依甚至是詩意的棲居,但是內心難免蒼白,因而繁榮文化不僅是國家的需求更是民眾的需求時代的需求,真正讓文化可以根植於內心的莫過於故事,故事才能讓形象不滅,形象才能使文化永存。文化繁榮,渠道很多,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否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講非物質文化的歲時節令,講當下社會的價值呈現,對於文化的引領意義重大。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於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發展經濟,我們的文化也需要拿來與輸出並舉,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那些沉浸在中國人骨髓深處的優秀價值,那些謙虛大度的君子風範以什麼才能恆久流傳。不妨回想民眾對於國家的認知,想到英國想到的是莎士比亞,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依舊縈繞心海。想到法國想到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敲鐘的老人和美麗善良的少女。想到以色列就想到舊約故事裡面引領整個民族的英雄在耶路撒冷喜悅或是憂思。一國文化往往外化於形象,而形象的出處源於一段一段的故事。因而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輸出,重要的依舊是故事,依舊是故事裡的人。

  明代戲劇家徐渭在評南戲時說“夫點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動人,越自動人。”講好中國故事同樣如此,需要雅緻符合於價值引領,需要俗趣,滿足於民眾訴求;需要淡薄,在國際交流中放平姿態,需要滋味,在傳播過程之中展現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實現有關文化的家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