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評論文章

  自提出中國夢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媒體評論員關於中國夢的文章就有不少。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壯麗征程上,在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中,靠什麼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創造活力?“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主席的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中國精神的本質內涵,深刻闡述精神力量對於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寓意深遠、催人奮進。

  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是這樣。沒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撐,就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精神生生不息,成為照耀我們民族奮勇前進的不滅燈塔。今天,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顯。面對紛繁複雜的觀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面對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如何以更大智慧與勇氣啃硬骨頭、涉險灘?離夢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越需要持續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關頭的同仇敵愾,還是眾志成城抵禦重大災害,凝聚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個人命運才會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滴水之微才能匯聚成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聚每個人的夢想成就偉大的中國夢,形成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正能量。

  改革創新始終是激勵我們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30多年來,從農村改革的興起,到深圳等特區的創立,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多項事業的開拓,改革創新精神激盪神州,造就了歷史的鉅變,成就了今天的中國。改革沒有完成時,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無論是衝破思想觀念障礙,還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無論是破解發展難題,還是釋放改革紅利,都需要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邁過溝溝坎坎、越過發展陷阱,才能贏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魯迅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徵程中,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讓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融入現代化程序,我們就一定能永遠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篇2

  有夢想才有目標,有希冀才會奮鬥。不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家庭,夢想都是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瞭懷抱強國夢想與煥發前進力量之間深刻聯絡,更揭示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路徑。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了共同夢想努力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

  歷經苦難與輝煌,中華民族始終有著“家國天下”的情懷。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從來都是我們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正是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鉅變的歷史。從上學就業到住房就醫,尊嚴的保證、事業的成功、價值的實現,每個人向著夢想的不斷努力,描繪出一個時代最為壯闊的夢想圖景,更匯聚起一個國家最為持久的追夢力量。

  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民族緊緊相連,億萬中國人組成的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涓流匯海,聚沙成塔,中國夢漸行漸近的步伐,來自2.6億農民工勞動致富的創業熱望中,來自社會各界心繫國運的熱誠參與中,來自無數志願者投身社會的無私奉獻中。有了每個人的共同“給力”,才有國家社會的不斷前行,才能讓更多人敢於做夢、勇於追夢、努力圓夢,凝聚起推進民族復興的中國力量。

  什麼是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就是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彙集起來的力量。個人夢想可能千差萬別,但實現國家夢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這種力量,我們在革命年代前赴後繼的抗爭中感受過,在建設歲月激情燃燒的奉獻中體驗過,在改革時期波瀾壯闊的奮鬥中親歷過。未來的征程中,只要13億人團結一心,這種不可戰勝的磅礴之力,必將成為我們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勝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註定不是坦途。經歷發展陣痛、面臨“驚險一跳”,就業、醫療、住房、養老……每個人都可能會與國家社會一起,經歷追夢之旅的曲折和辛勞,可能會有抱怨、有糾結,但更要看到,我們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創造出來。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和國家,是幸運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夢想。毫無疑問,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完成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接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

  篇3

  夢想要激發力量、鼓勵奮鬥,離不開現實的深厚基礎;夢想要開花結果、落地生根,更有賴於現實的強力支撐。

  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

  偉大的夢想,源於現實的土壤。中國夢逐漸成形的過程,也是中國不斷髮展前行的過程。上世紀初,愛國學生只能空自發出“奧運三問”;進步青年只能在小說裡幻想舉辦萬國博覽會。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經濟蕭條,何敢言夢?從新中國“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新世紀“強起來”,奧運夢、世博夢終於夢想成真,我們聽到中國夢漸行漸近的鏗鏘足音。

  只有通過不斷髮展,才能讓夢想成為現實。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體現在國家物質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體現在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等實打實的民生紅利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保持旺盛活力,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這是中國夢最堅實的基礎,讓我們能充滿自信地向著現代化建設目標穩步前行。

  我們深知,前行的道路上還存在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為全球發展“新引擎”,但環境壓力、資源瓶頸也日益凸顯;整個社會活力湧動,但也要處理好轉型過程中種種難題。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三個沒有變”,中國夢依然在路上。

  要解決問題、應對挑戰,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只能始終把發展放在第一要務的位置,以發展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到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從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權益,不斷夯實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實踐證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就一定能在攻堅克難中,讓“中國號”巨輪駛向更開闊的水域。

  1902年,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這樣描繪他的“中國夢”: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崑崙絕頂來。實現民族復興,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百年夢想,經歷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奮鬥,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發展才能自強,實幹才能興邦。

  共築中國夢,需要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需要民生的持續改善,這是復興之本、夢想之基。

  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主席的重要講話,闡明瞭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凸顯出民生工作和社會管理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共同富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十年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黨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國改革發展的歷程,正是在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中不斷深化的,也必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推進,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

  中國夢,是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實現公平正義,既需要處理好教育、就業、養老、醫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權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發展。只有這些得到妥善解決,社會才能***有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正如主席所強調的,“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中國夢,是對改善生活的渴望。這些年來,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網初步建立,還是醫療、教育等方面不斷向前的改革,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稅免除了,義務教育免費了,職工工資增加了,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從生活質量到生態環境,各級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著民生工作的內涵與外延。這種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大民生”觀,讓億萬人民逐步共享發展成果。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能夠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我們深知,這樣的中國夢,體量之大,涉及13億人;範圍之廣,涵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決定了圓夢之途絕不輕鬆,既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更需要克勤克儉、辛勤勞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不斷滿足民生之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中國夢不是空中樓閣。夢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詮釋。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將夢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未來中國定能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復興夢想的道路上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