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數學教學論文

  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作為教師,應當努力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小學趣味數學教學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對日後數學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科學匯入,語言教學、巧設習題、教學日常化四方面對如何開展趣味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數學教育

  愛因斯坦:“我認為對於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莎士比亞:“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新課改強調小學數學教學應以人為本,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興趣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在快樂中求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討如何做好現階段小學趣味數學教學。

  一、科學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學習認知事物的基本動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受人以欲。亞里士多德:“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張潔:“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課堂內容,創設趣味情境,通過抓住學生注意力,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習積極性,為學習數學知識創設好的開端,為步入數學殿堂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講授三角形與四邊形面積時,教師可藉助教具或是讓學生手工裁剪兩個三角形,圖不同色彩,通過兩個不同顏色的三角形拼接後形成四邊形,告知學生三角形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在溝通交流中不斷完善對三角形、四邊形面積知識特徵的認知。

  此外,還可藉助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增強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慾,由老師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同時,“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老師還可通過佈設問題,步步深入,讓學生自我領會,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推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講授正方形周長時,老師可先告知學生正方形周長等於四百之和,然後問學生長方形周長是多少?

  學生猜想“也等於四邊之和。”

  老師再問“正方形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那麼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

  學生猜想“長方形面積等於長乘以寬。”

  二、注重言語,增強學習興趣

  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識資訊的載體,對於數學教學而言,教室的語言教學是開啟學生數學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將學生帶進瑰麗知識殿堂的領路人,是師生間心靈溝通的橋樑,是教師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必備條件和基本方式,對於開啟學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滿足具有重要意義。英國教育學家羅素說過:“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衝擊波、興奮劑、催化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應採用嚴謹、規範的數學用語,教師還要做到語言豐富、表達靈活、體現語言的生動性、幽默性,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變成充滿靈動、幽默氣息的數學。多采用鼓勵、表揚、讚許、肯定等方式激發、鼓勵學生不斷探索、進取。比如多說“你說得不錯”、“不要緊,慢慢說”、“你再想想”“你真聰明”等等諸如此類尊重、富有期盼性的語言,避免使用粗俗輕薄的言語。

  同時,教師在數學中應注意不可一味強調幽默性而忽視了教學內容,脫離的數學教學的本質,降低了學習效率,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三、巧設習題,調動學習興趣

  《要慎待兒童》中曾寫道“學校並非知識的倉庫,而是啟蒙的燈塔。所有兒童的能力不可能相同,因而學校的任務就是培育他們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特點,每個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特點、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學生分成多組,分別按照大綱基本要求、略高於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能發揮學生數學特長***進行分層次教學,佈設習題,提高教學效率,關注學生數學學習困難,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僅能維持二十分鐘左右,通過佈設不同型別習題,穿插教學,使兒童大腦在疲憊或注意力失散的情況下,較長時間維持或恢復到興奮狀態。比如在講授小數點移位問題時,可讓多個同學站成一列,讓一個人同學扮演小數點,通過小數點同學的移動,讓學生感知小數點移位問題,並同時配有相關練習題,增強數學認知意識,舉一反三。

  四、數學教學“日常化”,強化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我把心給了孩子們》也曾寫到“我的學生學習時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遊戲、故事、美、音樂、幻想和創造的世界中進行朝氣蓬勃的智力活動。我希望孩子們能成為這個世界中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觀察、思索、談論、感受勞動的歡樂,併為所創造的一切而自豪;為人們創造美和歡樂,並在這種創造活動中獲得幸福;讚賞大自然、音樂和藝術的美,並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歡樂放在心上,像對待自己切身的事情一樣對待他人的遭遇——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標。”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緊密聯絡生活環境、知識背景,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時時刻刻有數學,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這既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給學生留有思維空間。比如在講授乘法分配率時,教室可把課堂比作是“課堂超市”。

  師:今天,我們要買4個籃球和3三個足球,籃球和足球的價格都是8元一個,那同學們我們需要付多少錢呢?現在我們分成A、B兩組,A組同學現將總球數計算出來再乘以價錢,B組同學用球的個數分別乘以價錢,再講兩個價錢相加,我們看看兩個結果是是否一致?

  ***學生演算***

  A組學生:老師,價錢是56元。

  B組學生:老師,價錢也是56元。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乘法分配率。即***A+B***×C=A×C+B×C。

  再例如講授“利潤與折扣”的問題,教師可將同學們熟悉的商場打折問題引入。

  師:“一件衣服的成本是50元,在商場裡售賣價是100元,問這件衣服的利潤是多少?”

  學生:“這件衣服的利潤是50元。***利潤=售價-成本***”

  師:“那這件衣服的利潤率是多少?”

  學生:“利潤是100%。***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售出價÷成本-1***×100%***”

  五、複習總結,提高教學效率

  “溫故而知新”,數學複習是學生對知識的再理解再擴充套件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提高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數學複習過程應是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疊加,也不是一味的提高海戰術,而是通過複習讓學生對基礎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做到靈活運用,此外還可使知識系統化,使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系統化、結構化,形成知識網路。同時,通過複習讓學生做到查漏補缺,舉一反三,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複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進行分數及其相關概念複習,一是理解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加做分數。在分數裡,中間的橫線叫做分數線;分數線下面的數,叫做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數線下面的數叫做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應從兒童心理、自身特點出發,營造歡樂、愉快的課堂氣氛,與學生間加強溝通、交流,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實際的教學中,為學生展示自我,創造自我提供良好的平臺,讓學生在數學的知識海洋中暢快遨遊,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