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祛溼粥怎麼做的做法推薦

  秋季到了,人們仍然受到溼氣的影響,想要緩解,多喝祛溼粥!但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怎麼做祛溼粥,也不知道有哪些祛溼粥,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秋季祛溼粥做法,希望對大家會有用!

  秋季祛溼粥做法

  1、茯苓粥

  取粳米100克,淘淨;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

  長期食用茯苓粥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溼的功效,對於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2、紅豆黑米粥

  紅豆、黑米、白砂糖適量。紅豆和黑米洗淨,清水浸泡5小時以上。將浸泡的水倒掉,將黑米及紅豆和適量冷水放入鍋裡,大火煮沸,轉至小火煮至熟透加糖即可。

  紅豆黑米粥可以活血養顏。其中紅豆具有清熱利尿、祛溼排毒作用。

  3、菊花薏米粥

  菊花25克,薏米100克,橘皮、蜂蜜適量。橘皮洗淨,切成細絲;薏米洗淨稍浸泡;菊花洗淨、撕瓣。***2***將薏米和橘皮絲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加入菊花,改用小火煮成粥即可。

  菊花能清肝明目,薏米利水除溼。菊花薏米粥有助清熱祛溼,對於熬夜引起的目赤腫痛、眩暈頭痛尤為適宜。

  4、赤小豆白扁豆粥

  赤小豆、白扁豆、薏米、川萆薢、伏苓、木棉花、燈芯花、粳米、鹽、油適量。將材料清洗乾淨,川萆薢、伏苓、木棉花、燈芯花加水3碗,中火煮成2碗,隔渣留汁。以上幾味煎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米、芡實、粳米煮粥食。每日1次。

  川革薜能夠祛溼清濁,但由於其帶有少量苦味,用來煮粥的時候以少量為宜;茯苓有利尿祛溼熱的功效。木棉花能清熱祛溼。赤小豆、白扁豆、薏米能健脾祛溼;芡實能健脾祛溼止瀉、固腎澀精。諸物與粳米合用,具有清熱祛溼、利水固澀之功。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等症。

  5、薏米蓮子百合粥

  將薏米、蓮子、百合洗淨,先煮爛,再與粳米50克同煮粥用適量紅糖***或蜂蜜***調味食用。

  薏米蓮子百合粥有健脾祛溼,潤肺止瀉,健膚美容作用,特別適合於城市女性。

  祛溼茶的做法

  1.竹葉茅根茶

  做法:竹葉5克,白茅根5克,荷葉兩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日一劑。

  宣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功效:竹葉甘淡而寒,功善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荷葉味苦微鹹,性辛涼,能夠清暑利溼,祛瘀止血。本方尤其適用於夏季面板、鼻子容易出血的人。

  2.陳皮茯苓茶

  做法:茯苓5克,陳皮2克。茯苓、陳皮洗淨,放人保溫杯中,在杯中衝入熱水,等待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溼,化痰減肥,健脾燥溼,化痰祛脂。

  3.枸杞薏米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將買來的薏米揀出雜質,用清水淘淨並控幹水分;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將紅棗剖成兩半或割開口子放入茶壺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歡甜味可放幾顆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衝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薏仁枸杞茶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溼。

  4.二花蜜茶

  做法: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適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鍋,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鐘,去渣留汁,調入蜂蜜即成。

  功效:具有清熱祛溼,涼血止痢的功效。

  5.薏米茶

  做法:將薏米挑選洗淨、瀝乾水分,放入平底鍋內,開小火,慢慢焙出薏米的香味。再把枸杞洗淨,放入焙熟的薏米、衝入開水,浸泡5~10分鐘。根據個人愛好,可以在煮好的茶內加入熟紅豆之類的熱性食材。

  功效:薏米性涼,味甘,淡。《本草綱目》謂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日常祛溼小妙招

  一、穴位篇

  立秋過後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溼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溼養脾胃的好辦法。

  二、保健篇

  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溼氣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溼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症。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是身體裡的溼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溼氣“打敗”。

  三、飲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後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於受損。

  3、選擇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4、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蔘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幹、清心安神的效果。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