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民謠的發展

  英國民謠,在這種流行化的藝術中,成為反映英國民族生活的連貫的河流。當然,那些基於傳統方式的創作者們,如保羅·邁馳利斯、馬利·凱姆拜爾、戴夫·弗蘭西斯,則以一種似曾相識的清新樸素的風格打動每一個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英格蘭和蘇格蘭

  最早遷入 不列顛群島的是 伊比利亞人,大約從公元前3千紀遷入 不列顛。構成英格蘭民族的第二支系是來自 阿爾卑斯山的 陶盆人。構成英格蘭民族的第三支系是來自 歐洲的印歐人的一支—— 凱爾特人。凱爾特人分三批遷入不列顛群島。第一批遷入的是操戈伊德爾語的戈伊德爾人,第二批遷入的是操布立吞語的 布立吞人,布立吞人打敗了戈伊德爾人,大部分戈伊德爾人被布立吞人同化,少部分戈伊德爾人被趕到高山林立、溪谷縱橫的蘇格蘭和 愛爾蘭,遷入蘇格蘭的戈伊德爾人逐漸形成了蓋爾人。第三批凱爾特移民是來自 高盧北部的比利及人。凱爾特人的三批移民逐漸融合成了 不列顛人。構成英格蘭民族的第四支系是 日耳曼人中的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 朱特人。

  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統治不列顛3個世紀後,來自 北歐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 維京人開始入侵不列顛。入侵英格蘭的主要是維京人的一支—— 丹麥人。9世紀丹麥人佔領了英格蘭東部,建立丹麥區,1042年 丹麥王室絕嗣,1043年,英格蘭人迎回了自己的國王“虔誠者愛德華”。愛德華曾經亡命 諾曼底,又具有一般的 諾曼血統, 諾曼人是維京人的一支。1066年,愛德華逝世, 諾曼底公爵 威廉迅速佔領英格蘭,剝奪了英格蘭貴族的財產,分給 諾曼底貴族,至此,構成英格蘭的人口基礎大致形成。1282年西部山地半島 威爾士歸順英格蘭,1535年併入英格蘭,1707年曆史上長期是獨立王國的蘇格蘭被英格蘭吞併, 大不列顛全島由英格蘭統治。   蘇格蘭高地,這片自然之地,擁有威士忌、 高爾夫、 尼斯湖怪獸,還有引以為傲的 呢絨格尼裙,但是真正讓這些凱爾特人找到靈魂歸宿的,是盪漾在群山峽谷間的風笛聲,在它悽婉的旋律下,誕生了至今流傳不息的藝術——民謠。

  11~14世紀是英格蘭封建 莊園經濟發展和鼎盛時期,莊園中的 領主和農民在階級屬性上是對立的。作為封建社會的重要階級,農民被劃分為自由農民和不自由農民,不自由農民主要指農奴和少數家庭奴隸。自由農民在人身上對領主沒有依附關係,但在經濟上對領主有一定的依附關係。農奴不是當時農村中的大多數居民,在英格蘭農奴戶被估計最多佔農戶的五分之三,佔總戶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領主和農民在極力擴大自己利益範圍的同時,受到雙方力量的牽制,於是在他們之間更多顯示了妥協穩定的一面,這一局面給予農民經濟上的相對獨立與思想上的自由,這也正是英國民謠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

  :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

  在 啟蒙思想的影響下,音樂不在被認為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歌頌上帝”,而是如 盧梭所認為的,音樂應當模仿一種原始的說白歌曲,一種人類自然的語言。 啟蒙運動的 人文主義思想還引起了音樂文化的轉移——從教堂、宮廷轉移到市民階層。每個普通人都用有享受音樂的權利。

  蘇格蘭是啟蒙運動的重要陣地之一,蘇格蘭的啟蒙運動開始於18世紀初,18世紀中葉達到高潮,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18世紀的蘇格蘭的文化中心 愛丁堡被稱為“大不列顛的 雅典”,就連 休謨也稱愛丁堡為“學者的舞臺”。   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影響是極其廣泛和深遠的,表現在民謠方面,主要表現在精神上的自由色彩與人文主義特色。19世紀上半葉,也是 浪漫主義的初期,浪漫主義看似與啟蒙運動的 理性主義相對立,但必須看到的是,啟蒙運動是開放性的,也就是說,啟蒙運動體現出多種傾向,而且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視角探索新事物,因此,當崇尚理性的啟蒙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之際,又出現了反理性的“ 狂飆運動”時,就不足為怪了,這正與啟蒙運動思想是吻合的:允許人——這一自由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