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會導致地圖舌

  遊走性舌炎是舌背遊走性環形病變,是一種淺層的區域性剝脫性皮炎,因其形狀似地圖,故又稱地圖舌。其病因不明,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地圖舌的原因

  目前地圖舌發生的原因並不十分明確。有人認為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還有部分患兒的父母也曾患過地圖舌,故表現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地圖舌多見於兒童,特別是體弱的嬰幼兒。

  地圖舌的特徵

  1.病變好發於舌尖、舌中央和舌緣。

  2.病變表現為圓或橢圓形紅斑,單發或多發性,可擴大或融合,融合後常類似“地圖邊界”,周邊為白黃色稍微隆起的弧形邊緣,寬約2~3mm,中央為火紅色的絲狀乳頭剝脫區,但菌狀乳頭無改變。

  3.病損具有遊走性,可在一晝夜間改變其原來的形態和位置。

  4.病變區可有輕度麻辣不適感。

  得了地圖舌的寶寶飲食上要注意什麼

  地圖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燻烤、油膩的食物,如:油餅、煎蛋、煎餅、烤羊肉串;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乾薑、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亦應忌口。

  多吃新鮮水果和新鮮並顏色深的綠色或紅色蔬菜,同時注意忌食煎炸、燻烤、油膩辛辣食物。

  可用適量的龍眼肉、山藥、白扁豆、大紅棗,與薏米、小米同煮粥給寶貝食用,如果配合動物肝臟一同食用,效果將會更好。

  如果寶貝面色白、脾氣較煩躁、汗多、大便幹,多為氣陰兩傷,可用百合、蓮子、枸杞子、生黃芪適量煲湯飲用,將會使地圖舌得到改善。

  地圖舌常見問題

  得了地圖舌如何治療

  對出現地圖舌的孩子,除了為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可根據具體情況辨證給予中藥治療,其中中醫小兒推拿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並從生活習慣與飲食方面進行調理。

  屬於脾胃陰虛型的孩子,宜滋補脾胃、養陰生津,藥用太子參、生黃芪、北沙蔘、麥冬、五味子、銀柴胡、地骨皮、炒白朮、生山藥、炒扁豆、生地、仙鶴草、紅棗、石斛、甘草等。膳食上可讓孩子吃一些小米綠豆粥、玉米糝紅薯粥、麥片北瓜粥、八寶粥等,每天變換食用。同時讓孩子吃些雞蛋、瘦肉、魚、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滿足身體對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還要適當的吃些應季水果,適量吃這些水果,既可補充維生素,又有養胃陰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吃油餅、煎蛋、煎餅、烤羊肉串、炸花生米等食品,不喝含糖過高的飲料,忌食辣椒、芥末、胡椒、乾薑、羊肉、狗肉及肥肉等辛辣溫熱食物,以免損傷孩子的脾胃。

  對於脾胃氣虛的孩子,宜健脾益氣、溫中和胃。藥用生黃芪、生晒參、炒白朮、茯苓、當歸、陳皮、升麻、紅棗、蓮子肉、佛手、雞內金、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甘草等。在膳食上應給孩子吃些粥食,如粳米山藥粥、薏仁粳米紅棗粥、糯米扁豆粥、蓮子糯米紅棗粥等。平時可適量吃些時令水果及深綠色、黃色或紅色等顏色深的蔬菜。對於辛辣刺激,難消化的煎炸油膩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冷飲或冰凍食品等不要食用,避免孩子脾胃遭受損害

  “地圖舌”說明寶寶營養不足嗎?

  地圖舌又稱為遊走性舌炎或剝脫性舌炎,是一種舌部淺層的慢性炎症,多為舌背部絲狀乳頭侷限性萎縮增生。它一般多見於學齡前幼童,屬於較常見的口腔疾患。“地圖舌”集中出現在舌背,有時也可能出現於舌緣、舌腹、舌尖等位置。它會形成圓形或橢圓的紅色剝落區域,邊界清晰,很像地圖。地圖舌的形態、位置會不斷變化,但除了外觀難看外,孩子並不一定有特殊感覺,或由此損害健康。

  對於‘地圖舌’的具體病因暫不明確,但研究以及觀察都認為,它很可能與人體營養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有關係,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不要太過偏食。

  此外,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者也更容易患上地圖舌,而月經週期影響、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等因素也被認為是成年人患“地圖舌”的部分誘因。

  地圖舌對寶寶健康影響大嗎?

  孩子患了地圖舌不用太過擔心,它不會惡化,對人體也無大礙,一般不需要特殊藥物治療。只要沒有特別的主觀症狀和難受感受出現,可以等待它自然消失。部分兒童在患上“地圖舌”之後遇到刺激性食物會產生疼痛感、輕度麻辣感以及其他不適感,此時塗抹藥膏或是使用漱口水能有效減緩症狀,促進其早日痊癒。

  專家表示,治療牙源性與非牙源性病源感染,保持口腔衛生,在已經發生合併感染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都能有效預防、治療“地圖舌”。日常生活中積極調節情緒、注意飲食衛生和營養均衡、敏感者避食容易過敏食物等,能夠幫助預防“地圖舌”以及其他多類口腔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