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後感的作文

  寫讀後感要以自已的體會和事例為主,要簡單明瞭,清晰易懂。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關於讀後感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後感作文1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裡,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 醫院的天使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 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 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讀後感作文2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一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

  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 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義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 愛是什麼 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讀後感作文3

  “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訊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咖,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援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暢遊。

  讀後感作文4

  悠悠蒼天,曷有其極?茫茫歲月,曷有其終?無邊無際謂之宇,無始無終謂之宙,莊子在《逍遙遊》中告訴我們無極之外復無極,“無”就是極致的極致。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北方深海之中,有一種“不知其幾千裡”長的巨鯤,這種魚可謂是大到了極致,能容得下這樣巨鯤的北冥該是一片多麼浩瀚的水域啊!北冥可謂是水的極致。但這遠遠不是鯤的活動空間,它要“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這隻鳥有多大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鳥的背不知有多大,整個鵬又是多大?鵬可謂是鳥的極致。是鳥就要奮飛,這麼大的鳥怎樣飛,它要飛往哪裡?哪裡能容得下它?“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鵬將乘著六月的大風,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在浩渺的天宇中,飛向和北冥同樣無邊的南冥。北冥、南冥、鯤和鵬是事物的極致,但不是空間的邊沿。湯問棘曰: “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空間是無邊的,時間同樣也是無盡。歷史的長河不知道發源於何時,也不知道流向河方。“彭祖乃今以久特聞”,“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經歷800個春夏,冥靈擁有20XX回秋冬,大椿畫出32000圈年輪。

  這都是生命的極致,卻不是時間的終端。廣闊無邊的空間和浩渺無窮的時間就是極致的極致—“無”,這個“無”是由事物的“有”組成的,在“無”中各種極致的事物都是“有所待”的:鯤生存在北冥,鵬奮飛要憑藉六月的大風,彭祖800歲時壽終正寢,冥靈20XX年時結束生命,大椿再也畫不出第32001圈年輪,他們是有限制的。

  生活在其間人是怎麼樣的呢?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宋榮子猶然笑之。”宋榮子能夠“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雖然,猶有未樹也。”即便是“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風而行,無風則不能走,某種技能往往使人得益,又常常受制。

  比如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出現的少年英雄的手中大多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出手快如閃電,急如流星,所向披靡,在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就像探囊取物,此時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那把切金斷玉的寶劍;隨著他內功境界的提高,到了中年他的手裡拿的是一把未開刃的鈍劍,儘管他所依靠的不再是那把鋒利的寶劍了,但他用的還是劍;隨著武功和閱歷的增長,他已經走出了一個門派的侷限,成為江湖上推崇的英雄,或者成為一代宗師,他手中肯定只有一根木棍,他已經不用藉助金屬器皿了,這是使用兵器的極致,但仍需要器具;及至老年,他的手中連一根木棍也沒有了,十八般武藝已經化為一種精湛的內功,有形的兵器化為無形,無招無式,無敗無勝,無慾無求,達到最高的境界—“無”。

  那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人,才能“遊無窮者”,做到逍遙遊。因此“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是最高的境界。

  法國詩人雨果說:“世界上廣闊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思想總是遠遠的走在他所處時代前面,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在突破原有的極致走向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200年前人們認為“乘奔御風”是人藉助外物的最快速度,人類翱翔於藍天只是夢想,登上月亮那是神話,而今……。由此可見,比思想更加浩渺無盡的就是這個“無”,萬事萬物生於此,又融於此。

  極致的極致就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