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故事有哪些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編纂了《史記》而被後世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司馬遷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馬遷的故事

  出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十歲起就開始讀古文,接受父親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對他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後來司馬遷跟隨父親前往長安,同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了《春秋》和《古文尚書》。十九歲的司馬遷就成為了補博士子弟。二十歲的司馬遷開始遊歷天下。司馬遷的足跡到過夏禹遺蹟、會稽、姑蘇、五湖、淮陰、豐沛、大梁、孔孟之鄉、逐鹿、長城等,遊歷的地方多是歷史名人的故事發生地和家鄉,在遊歷中司馬遷更是開闊了眼界,為之後《史記》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等人一同創立了《太初曆》,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著《史記》。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小學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為淵博,他一生為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關於司馬遷的故事也必將流芳千古。

  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太史公書》後來被稱為《史記》。

  司馬遷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各地的風土人情,從當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舊聞,之後又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司馬遷具備寫作的能力,又有寫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但是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馬遷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問司馬遷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司馬遷說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愛國,投降是無奈之舉。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給打入天牢。之後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被公孫敖“坐實”了,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等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自己去當地調查取得的一些資料為材料,將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認真的摘選,去掉了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對無法證實的事情保留態度,或者附上多種說法。前後總共經歷了一十四年,司馬遷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這部史學著作《史記》,也留給了後世留下了一份無價的文化瑰寶。

  司馬遷為什麼受宮刑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太耿直。當時李陵因為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為了戰俘。漢武帝為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群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說,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說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裡還想著,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為國盡忠。司馬遷說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為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為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巨集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