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故事

  哲理故事因故事而生動,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獨特的魅力促使雜誌大量刊發、學生大量積累,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鐵絲前的鵝

  戒塵有段時間心血來潮,忽然喜歡上了畫畫。有天,鎮裡畫畫很好的賀施主來到寺裡,我特意向他請教了畫畫的問題。賀施主說,不如帶戒塵去畫些活的東西,也許能提高點水平。想到淼鎮上有好些池塘,池塘裡有不少人家在養鴨或養鵝,下次不如帶戒塵去那裡看看。有天和戒塵說了這個想法,戒塵開心地拿著水筆和畫板隨我一起下山了。

  山下不遠處就有個面積挺大的池塘,這個池塘沒有多少植物,只有一些鴨子和大白鵝在塘上游蕩。我和戒塵坐在池塘邊上的柳樹下,有風從塘上吹過,帶著水波一道道飄動。看著戒塵在畫板上畫畫,他認真地一筆一畫地畫著。我正準備說,你看你把這隻鴨子畫得多好看,忽然見到戒塵畫了一個長脖子出來,原來他是在畫鵝,趕快把到了嘴邊的這句話又吞了回去,若再刺激了戒塵就不好了。

  忽然有些奇怪,不知道為什麼那些鵝大部分集中在我們面前一塊塘面遊動。戒塵忽然說,師兄,你看,池塘上有一根鐵絲。仔細看水面,前方不遠處果然橫著一根鐵絲,大部分鵝遊動到鐵絲附近,便掉頭遊了回來,只有少數低著頭遊了過去。

  戒塵說,這些自由自在的鵝遇到鐵絲也不得不低頭呀。有時候,不得不低頭是件很無奈的事情。但是不肯低頭的鵝,始終越不過鐵絲,而那些狼狽低頭而過的鵝,卻成功地游到了廣闊的天地裡。

  2:司馬懿的壞主意

  那年,劉備白帝城剛死,曹丕就想趁機滅了西蜀。

  領導曹丕說出自己的想法,策謀深遠的賈詡諫曰:“劉備雖亡,必託孤於諸葛亮,陛下不可倉卒伐之。”正言間,司馬懿憤然而出曰:“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

  曹丕大喜,遂問計於司馬懿。司馬懿侃侃而談:“若只起中原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

  司馬懿一一道出五路軍馬由來:一是修書羌王,重金賄賂,令其起兵十萬;二是高官厚賞,令孟獲起兵十萬;三是遣使孫吳,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四是差使叛將孟達起兵十萬西攻漢中;五是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出陽平關取西川。五十萬大軍,五路並進,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幹,也無法抵擋。

  曹丕大喜,這樣周全的計劃,真是隻有司馬懿才想得出來呵!

  五十萬大軍還真的兵分五路來犯西蜀。諸葛亮在家閉門數日,一一化解。

  羌王之兵用馬超抵擋,羌人以馬超為神威天將軍,不敢冒進;南路孟獲以魏延用疑兵之計退去;孟達叛將只需偽作一封其老友李嚴的親筆信,便可讓他稱病不出;孫吳之兵派鄧芝遊說便去;曹真之兵只要趙雲引一軍把守關隘,並不出戰,此地險峻,可以保守,曹真見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

  你看這五十萬大軍,從東南西北四面夾攻,看似凶猛,但這是用錢買來的、用官賞來的、用許以割地換來的各自利益不同的群體。五路大軍各十萬,貌似齊整。可正是過於齊整,齊整得不符合各自的實力,貌似合理其實又不合理,各路大軍必會心有怨言,相互猜忌,互相觀望,不盡全力,如此臨時拼湊的軍團,怎能擊破敵方一國之軍?

  現在的問題是:精明的司馬懿為何要出此下策?

  原來,這個方案雖不管用,卻有許多好處:一是急領導之急,給了領導面子,又顯示自己的忠心;二是這招雖臭,但看起來很周全,有聲勢,場面大,可以揚國威、振士氣;三是兵多是借的,只是花錢,不用太出力,同僚不會太辛苦。曹真去攻最險的陽平關,雖然肯定攻不下來,但人家趙雲不出來應戰,咱也沒辦法,只當這十萬大軍公費旅遊一番,曹真這十萬人也落得歡喜。

  只是曹丕領導又花錢又使面子,勞而無功,事後還不得不給各路人馬獎賞激勵,成本不低。

  司馬懿還有一個最大收益: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強大,其實是群沒腦子、沒本事、好糊弄的團隊,今後咱司馬家拿下他們就容易許多。不過這是後話了。

  你看,給領導獻萬全之策的人有多壞。

  3: 變障礙為臺階

  《論語·陽貨》第一則,記載的是陽貨和孔子之間的一次交鋒:陽貨希望孔子出山,幫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討厭陽貨,長大後看到陽貨陪臣執國命,更是厭惡他。

  陽貨是有架子的,他不會親自登門拜見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會主動投懷送抱。但陽貨畢竟是陽貨,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風聲,要孔子去見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見。陽貨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條計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

  按孟子的說法,按照吉禮,“大夫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出門在外***也,而饋孔子蒸豚。”朱熹說:“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他就是想用一隻蒸熟的小豬換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見陽貨派人送來的小豬,就明白陽貨的意思了。陽貨給孔子出了兩難題目:去拜訪吧,就等於投靠,陽貨可以以此散佈言論,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會影響;不去吧,違背周禮,不用說孔子本人不願違背周禮,陽貨也可以藉此打擊孔子,敗壞他的聲譽。

  但這種小難題哪裡能難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實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則不遠——就用陽貨的辦法:孔子也打聽到他何時不在家,並趁機去拜見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說是巧得很——孔子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貨!

  孔子一看是陽貨大夫的車馬,自然是趕緊轉彎避開,而陽貨一見孔子的來路,以及對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也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很生氣,加上此時的他權勢煊赫,說話的口氣也衝:別躲!過來!我有話對你說!

  孔子只好轉回來,走近陽貨。陽貨說:“一個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聽任國家混亂,可以叫仁嗎?”

  道理很正派,孔子無奈,只好說:“不可。”

  “那麼,本來喜歡從政卻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智嗎?”

  說得也對,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顯然不願和陽貨直接衝突,面駁陽貨,所以恭恭敬敬順著他說。但是,他的兩個“不可”,很明顯是敷衍,是虛與委蛇。陽貨當然也能聽出來,但孔子態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無從發作。

  末了,陽貨說:“日月流逝,時不我待啊!”

  潛臺詞是:孔先生,您已經五十歲的人了!您還有幾次機會?

  我相信,陽貨最後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孔子,觸及了孔子心中蟄伏二十來年的從政之夢。孔子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好吧,我準備出仕了。”

  這段對話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願做官,而是不願到破壞政治秩序的陽貨那裡做官。所以,不見陽貨,是“義”;不得已去拜見陽貨,是“禮”;等陽貨不在家才去拜,是“權”;路上碰見了也就恭敬相見,不願意做的太決絕,是“毋必毋固”。陽貨每一問,孔子必答,是陽貨說得在理,孔子據理答覆而不辯解,是謙遜而又不屈服。

  即便是孔子這樣超凡脫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難纏的人糾葛難解。這無需抱怨,我們可以像孔子那樣,把生命歷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們註定要經受的磨練。其實,任何一個障礙,換個角度看,也是一個高度,假如你不能高過障礙,甚至比障礙還低,只能與障礙平視,甚至仰視,障礙就是峭壁,擋住你前進之路。但是,假如你高過你的障礙,可以俯視障礙,就可以在障礙面前抬腳,把它踩在腳下,此時,障礙就變成了臺階,抬舉著我們攀升。

  面對陽貨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現是唯唯諾諾而不辯——孔子終究不會去陽貨那裡為官,卻也無需在此一爭高低。

  戰勝小人的祕訣是:不是要鬥得過小人,而是要高得過小人。

  三十多年前,十七歲的孔子在輕視他的陽貨面前不爭不辯、轉身離去,陽貨那時就已經成了他眼中的臺階,更何況今天。

  
的人還:

1.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2.有人生哲理的故事

3.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4.有哲理的童話故事

5.經典寓言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