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綬金章典故

  紫綬金章是指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你們知道紫綬金章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芙蓉冠,金璧輝煌。玉簪珠履,紫綬金章。”

  春蘭中也有金蘭的記載,《蘭蕙小史》中的春蘭梅瓣“紫綬金章”:“三瓣大頭細收,緊邊,分窠半硬兜捧心,小圓舌,平肩,長幹。所可異者金黃如菜花,而幹則紅若朱漆。詢奇種也,亦名金蘭。邇惟九峰閣有。”無圖。《蘭蕙小史》在記事中說:“紫綬金章一種,朱幹黃花,春梅中奇品也,僅為餘有。光緒癸卯春,蘭客華佯僧得一新蕙花頭子,極佳。因分草三筒,與之相易。二十年來,餘之分留之草,竟未開花。而是否存在,因盆口過多,亦無從辨識,大概己無有矣。蓋春蘭未有種至二十年不開花者也,至為惋惜。不料去冬,無意中易回一盆,計草三筒,欣慰萬分。從知得有蘭蕙佳種,如真有同嗜者,宜乎分讓,以廣流傳。如過事珍祕,吝不予人,而人事天時難以逆料,萬一枯萎,不但難得再饗眼福,而且使天地虛生此珍品乎!”關於此種是否留存,目前頗有爭議。“紫綬金章”的原版彩繪玻璃底片我曾在上海古蘭譜收藏家湯先生處見過,上面有吳恩元先生的手跡“紫綬金章:又名金蘭 甲子春淳白攝影”,並且外面護封上寫有“金蘭”兩字。此花外三瓣平肩,長腳收根,圓頭,半硬兜捧心,小圓舌,花色金黃,花梗赤紅。豐彩奕奕,令人百看不厭。

  紫綬金章解析

  發音: zǐ shòu jīn zhāng

  釋疑: 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借指高官顯爵。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芙蓉冠,金碧輝煌。玉簪珠履,紫綬金章。"

  事例: 明·陸採《明珠記·訪俠》:"正是不貪~貴,留得蒼顏白髮身。"

  紫綬金章接龍

  紫綬金章 →章決句斷 → 斷爛朝報 → 報冰公事 → 事預則立 → 立身處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絕 → 絕甘分少 → 少不經事 → 事不師古 → 古今中外 → 外強中乾 → 干城之將 → 將機就機 → 機杼一家 → 家常便飯 → 飯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連禍結 → 結結巴巴 → 巴三覽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頌德 → 德厚流光 → 光陰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囂塵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無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 更僕難數 → 數見不鮮 → 鮮車怒馬 → 馬革裹屍 → 尸居餘氣 → 氣衝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陸雜陳 → 陳規陋習 → 習焉不察 → 察察為明 → 明知故問 → 問道於盲 → 盲人摸象 → 象齒焚身 → 身不由主 → 主客顛倒 → 倒鳳顛鸞 → 鸞翔鳳集 → 集苑集枯 → 枯木逢春 → 春山如笑 → 笑裡藏刀 → 刀山火海 → 海外奇談 → 談笑封侯 → 侯門如海 → 海闊天空 → 空室清野 → 野草閒花 → 花顏月貌 → 貌合神離 → 離鄉背井 → 井蛙之見 → 見仁見智 → 智勇雙全 → 全受全歸 → 歸馬放牛 → 牛驥同皂 → 皁白不分 → 分香賣履 → 履舄交錯 → 錯彩鏤金 → 金城湯池 → 池魚之殃 → 殃及池魚 → 魚爛而亡 → 亡羊補牢 → 牢不可破 → 破顏微笑 → 笑逐顏開 → 開宗明義 → 義薄雲天 → 天南地北 → 北轅適楚 → 楚囚對泣 → 泣不成聲 → 聲嘶力竭 → 竭澤而漁 → 漁人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天黑地 → 地大物博 → 博聞強識 → 識途老馬 → 馬到成功 → 功德圓滿 → 滿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鬼使神差 → 差三錯四 → 四時八節 → 節衣縮食 → 食而不化 → 化整為零 → 零打碎敲 → 敲冰求火 → 火樹銀花 → 花好月圓 → 圓顱方趾 → 趾高氣揚 → 揚湯止沸 → 沸沸揚揚 → 揚幡招魂 → 魂不附體 → 體無完膚 → 膚皮潦草 → 草長鶯飛 → 飛鷹走狗 → 狗吠非主 → 主情造意 → 意馬心猿 → 猿猴取月 → 月露風雲 → 雲蒸霞蔚 → 蔚為大觀 → 觀眉說眼 → 眼饞肚飽 → 飽食暖衣 → 衣架飯囊 → 囊空如洗 → 洗耳恭聽 → 聽而不聞 → 聞雞起舞 → 舞文弄墨 → 墨子泣絲 → 絲恩髮怨 → 怨氣沖天 → 天羅地網 → 網開三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可心如意 → 意氣揚揚 → 揚眉吐氣 → 氣湧如山 → 山南海北 → 北叟失馬 → 馬仰人翻 → 翻然改圖 → 圖窮匕見 → 見多識廣 → 廣開言路 → 路柳牆花 → 花遮柳隱 → 隱姓埋名 → 名垂後世 → 世風日下 → 下車泣罪 → 罪孽深重 → 重於泰山 → 山盟海誓 → 誓死不二 → 二心兩意 → 意氣相投 → 投機取巧 → 巧取豪奪 → 奪其談經 → 經年累月 → 月下花前 → 前思後想 → 想入非非 → 非親非故 → 故弄玄虛 → 虛位以待 → 待人接物 → 物盡其用 → 用兵如神 → 神差鬼使 → 使臂使指 → 指不勝屈 → 屈指可數 → 數一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