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傳說故事

  古鎮旅遊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熱衷之選,烏鎮當之無愧的受到了大家的青睞,但其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張冠李戴“杭白菊”

  桐鄉素有“杭白菊之鄉”的美譽。其所產杭白菊佔全國飲用菊總量的十分之九,產品暢銷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名聲遠揚,無人不知。然而,桐鄉產的白菊為何以“杭”字冠之?卻鮮為人知。

  原來“杭白菊”稱謂的來歷,竟與一則徽幫茶商與南洋老闆鬥智的傳說有關。

  早在二十年代,桐鄉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絕”,成為飲用菊花之佳品,被當時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轉手銷往新加坡等南洋國家。而桐鄉本地的菊花經銷商是朱金倫辦的一家煙菊收購行。晒紅煙和白菊花都是桐鄉的著名土特產,朱金倫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紅,並通過徽幫茶商汪裕泰的口岸關係,出口南洋。朱金倫從農民手裡把晒乾的菊花收購進來後,要經過精心的處理、加工和包裝。菊花是一種極易黴變和蟲蛀的物品,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包裝儲存是個難題。朱金倫把菊花用牛皮紙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並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貼上商標和使用說明。然後,拿來一隻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驅趕掉甏裡的潮氣,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層一層地放進甏裡,每層之間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於吸潮,最後密封甏口。

  於是一甏甏桐鄉產的菊花便千里迢迢運往南洋。南洋商人樑老闆收到徽幫茶商汪裕泰發出的第一批桐鄉菊花,仔細驗收。一開啟甏的封口,菊花的陣陣清香飄逸而出。拿出來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乾乾燥燥。只見每個封包上都貼著一張綠色的招貼紙,“蝴蝶牌杭白菊”幾個字躍然紙上,下面是一段介紹產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葉 、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華,四時之靈氣。常飲菊花茶,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產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還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莊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購地數千畝,聘請工匠,精心栽培,所產茶菊,非同一般,欲買正宗杭白菊,請認準蝴蝶牌商標。”樑老闆一臉驚喜,忙開啟封包,撮了幾朵菊花,放進茶杯,沏上開水。只見朵朵菊花在水中競相開放,花瓣層層疊疊,花色潔白晶瑩,花香清馨撲鼻。樑老闆不禁拍手叫絕:怪不得古人稱之謂“千葉玉玲瓏”!

  有這麼好的貨,還怕打不開銷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樑老闆心裡打起了小算盤。既然知道杭白菊產於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這個中間商,直接去杭州找金倫茶菊莊,這樣一來,獲利不是更豐厚了嗎?於是,他帶了幾個夥計,漂洋過海,來到杭州,四處打聽金倫茶菊莊。可尋遍了西子湖畔,竟然絲毫不見杭白菊蹤影。無奈之下,只得悻悻而歸。

  原來,徽幫茶商汪裕泰熟諳商界競爭之道,與南洋樑老闆在茶葉生意上曾打過數年交道,知道樑老闆是個貪心十足的人,與其交往,必須處處設防。於是就虛晃一槍,把白菊花的產地說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當時交通不便、資訊不靈的環境下,汪裕泰的“張冠李戴”之計,還確實起了很好的自我保護作用,使樑老闆“過河拆橋”的夢想化為泡影。然而,桐鄉特產白菊花,卻從此冠以“杭”字而揚名海內外。

  :烏鎮姑嫂餅

  姑嫂餅是烏鎮的傳統糕點,名聞杭嘉湖,它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膩,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帶鹹。人們一聽這名字,總以為這餅是姑嫂商量著做出來的。可是恰恰相反,它竟是小姑和阿嫂鬥氣出來的。

  一百多年前,烏鎮鎮上有戶姓方的人家,夫妻倆開一爿“天順糕餅店。”因為本錢少,開不起作坊,只好從大作坊裡批發點普通糕點來賣,藉以餬口度日。後來,兩口子生下一男一女,增丁添口,這小本經營已難以養活一家人。夫妻倆就動腦筋,擴大營業,他們見大作坊裡做的酥糖暢銷,就想做酥糖賣;再一想,人家作坊大,本錢多,牌子老,自己要做好生意,總得變個花樣啊!他們就仿照酥糖的配料,細料精製,用炒熟的麵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煎熬的豬油、精心拌勻,蒸煮後用模板壓制成一個個小酥餅。這種餅,雖然在原料上跟酥糖大致相仿,但由於製作考究,吃起來方便,一上市就深受顧客的喜愛。以後生意越做越鬧,到兒子娶媳婦的時候,這爿小小糕點已經擴大兩間門面了。

  天順糕點店的店主心裡明白,只有獨家經營,才能生意興隆。為此他訂出嚴格的保密條規:自己親手配料,自家人動手製作,工具不外借;製作方法只傳兒子、媳婦,不傳姑娘。

  這樣,製作方法是保住了,但家庭卻不和睦了。姑娘想想不服氣,我是親生女,卻不讓學,爸爸太不公平!姑娘對阿嫂更加妒忌,因為怕爸爸,有話也不敢講,只有把氣朝阿嫂身上出。一次,姑娘等阿嫂走開以後,急忙到灶間抓了一把鹽,在阿嫂制的那堆粉料裡拌。她想,這一回阿嫂做出來的餅,味道帶鹹,看爸爸今後還教不教她做!誰知這次做出來的小酥餅賣出去以後,顧客都讚不絕口,說這次的小酥餅,既香又甜,甜中帶鹹,特別可口。這樣一來,小酥餅不僅譽滿烏鎮,美名還傳到了外鄉。天順糕餅店的生意更加興隆了。

  店主人為了招攬生意,就借題發揮,大加宣揚,說是他家姑娘阿嫂兩個合作配料製成的,將餅的名稱改成“姑嫂餅”。烏鎮姑嫂餅就這樣出了名。

  後來,這爿店越開越大,烏鎮的四柵都開了分店,姑娘阿嫂相互之間也再不嘔氣了,同心協力製作姑嫂餅,使這種點心流傳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