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考古遺址

  遺址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建築物遺址與生活環境的遺址,屬於考古學概念。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遼寧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

  據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樊聖英介紹: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是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的,當時已經被盜掘,近年來又連續被盜,破壞嚴重。2014年至2016年的發掘中,共發掘1600平方米,清理墓葬78座、祭壇1座和祭祀坑29座,出土遺物僅玉器一項就達140件。根據對該墓地出土典型遺物的分析比較,推斷其是一處性質較為單一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年至6000年前***晚期墓地。另據出土人骨碳14測定:其年代約為距今5305年至5045年。該積石冢的發掘完整揭露出了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營建全過程。這項發現彌補了以往紅山文化積石冢發掘所欠缺的一些遺蹟現象,為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晚積石冢營建過程樹立了一個標杆。墓地佈局、墓地結構、出土遺物等對紅山文化埋葬習俗以及中華文明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王巍看來,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是近年來文明起源研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也填補了一直以來紅山文化考古遺址上的空白。令他感到驚喜的是 12號墓葬玉石石鉞的發現。由於人們之前從未在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武器。而這件兵器對人們研究紅山文化中的軍事權力構成十分重要。此外,遺址中發掘的頭像也令他振奮。據他介紹,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一直欠缺人像的傳統,但東北紅山文化頭像傳統卻十分盛行,這也說明中國史前文化是豐富多彩的。

  二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

  為黔中地區發現的儲存狀況較好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根據底層疊壓關係及出土遺物,可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為距今15000年前左右,第二期發現6座墓葬,共11個個體。有少量磨製骨器和典型細石器製品。年代距今10200-8700年。

  遺址由A、B、C洞三個地點組成,其中以A洞文化堆積最為豐厚,也最具代表性,堆積厚約6.7米,時代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歷史時期。這個專案正好處於新舊石器過渡期,和中國農業起源相關 ,遺址發掘持續5年,已發掘面積100平方米。

  三

  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對石家河遺址做了學術報告。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在探尋中華文明程序中佔有重要地位。2015-2016年的考古主要集中於勘探和發掘其中的印信臺、譚家嶺、三房灣等遺址,取得重要進展。譚家嶺古城早於石家河古城,其年代不晚於屈家嶺文化早期,可能屬於油子嶺文化晚期,是同時期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石家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始於20年前,沉寂多年後又在2015年重新啟動。

  四

  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皇城臺遺址

  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它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視窗,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

  據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孫周勇介紹:2016年,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工作集中在門址處和西北角牆體處。重要遺物包括:銅器、石範、玉器以及骨針“製作鏈”相關遺物。

  五

  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此遺址位於新疆尼勒縣科克浩特爾蒙古民族鄉恰勒格爾村東草場中,地處喀什河北岸吉仁臺峽谷谷口三級臺地上,總面積80000平方米。2015年至2016年,考古隊共發掘2500平方米,清理房址20座、墓葬8座、出土陶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等各類遺物1000餘件,其中以陶器和石器為大宗。經碳14測定,遺址早期年代距今3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