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於1951年9月,其前身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1954年川西行署與其它三個行署合併成四川省後變更為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8年起與四川省博物館合署辦公。1981年與省博物館分離,為四川省文化廳直屬文物科研事業單位,主要承擔全省範圍內文物調查、保護、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對市、州、縣文物工作進行業務輔導。1985年經四川省編制委員會批准,增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實行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定編88人,其中30人有大學本科***含***以上學歷,大學專科生23人;研究館員3人,副研究館員15人,文博館員20人。內設考古一隊、考古二隊、三星堆工作站、文物保護中心、古建石窟研究設計室、技術修復室、《四川文物》編輯部、辦公室、財務科、保衛科、圖書資訊中心。現有所領導班子成員4人、中層幹部20人,平均年齡不到50歲。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人數最多、門類最齊的文物科研單位,在田野考古、古建築石窟保護、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等方面有著較強的實力,尤其在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古代壁畫、古代青銅器和石質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文物考古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50年來共查明省內一萬五千處文物點,其中絕大多數填補了省內文物空白點;先後共出土文物幾十萬件,為省博物館和各市縣博物館、文管所提供了大量館藏文物。所內有較強的科研力量,人才輩出,先後有全國著名的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古人類學家秦學聖先生、古文字權威於豪亮先生在所裡工作。所內現有的專業人員絕大多數有大學本科***含***以上學歷,他們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

  之二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於1958年10月,原名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歸屬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後改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並。1978年10月,經中共陝西辦公廳批准恢復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劃歸陝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31日 ,經陝西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是全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主要承擔陝西省境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任務。科研隊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人員組成中,直接和間接從事考古專業的田野和室內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閉甲莧聳??0%。學歷情況:博士研究生***含在讀***8人,碩士研究生***含在讀***17人,大學本科41人,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員佔總人數的58%。專業技術職務情況:研究員18人,副研究員20人,中級職稱35人,中級職稱以上人員佔總人數的63%。學歷高、職稱高的特點比較明顯。高職稱專業人員基本是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有的還成為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此外,還有客座研究員、兼職教授25人次,其中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4人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3人次,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兼職教授18人次。

  之三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位於鄭州市建設路31號***碧沙崗公園內***。前身為鄭州市文物工作組,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後併入鄭州市文物陳列館***鄭州市博物館前身***。1984年恢復為鄭州市文物工作隊;1995年,更名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更名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設辦公室、文物考古發掘部、文物資料保管部、文物保護科技部、古建築保護研究部、文化遺產規劃設計部、對外聯絡部七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鄭州市六***縣***市六區7446.2平方公里內的文物保護、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及古代建築保護與文化遺產規劃設計等工作。

  之四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995年5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2014年1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下屬正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內設機構9個,包括辦公室、安全保衛部、調查勘探部、考古研究一部、考古研究二部、文物保護規劃部、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資訊部。

  主要任務:

  1、承擔市轄區範圍內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

  2、負責整理廣州地區考古研究資料、保管考古科研標本;

  3、開展可移動文物修復保護和保護技術研究等工作;

  4、負責市級以上不可移動文物“四有”檔案的建設管理工作;

  5、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調研、保護研究、勘察設計、專業諮詢、規劃編制;

  6、負責文物資訊管理平臺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工作;

  7、開展文物考古成果宣傳、交流活動;

  8、承擔上級部門交辦的其他相關任務。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具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乙級資質,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20年來,配合城市建設搶救性發掘了大批古遺址、古墓葬,南越國宮署遺址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的發掘分別被評為1995、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漢二陵的發掘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已出版《廣州文物考古集》系列專刊1至8輯,參與編寫《廣州文物志》、《廣州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南越宮苑遺址》、《廣州考古六十年》等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