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研究院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那麼,你對考古研究院有了解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考古研究所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田野考古為基礎,應用包括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內的各種方法,並結合古代文獻,揭示中國史前及各歷史時期不同型別文化遺存的內涵、特徵、性質及其相互關係,進而對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探討古代社會發展演變的程序和規律。同時,開展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

  目前下設業務機構

  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漢唐考古研究室、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資料資訊中心、考古雜誌社。另在西安設有研究室,在洛陽和安陽設有工作站。主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國外考古研究中心等,掛靠的學術團體有中國考古學會。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歷史

  第一任所長由鄭振鐸擔任,副所長為樑思永和夏鼐。此後由尹達和夏鼐分別任所長。自1982年以來歷任所長為王仲殊***1982年始***、徐蘋芳***1988年始***、任式楠***1992年始***、劉慶柱***1998年始***。現任所長為王巍***2006年始***。

  建所以來,先後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200多個市、縣開展田野考古工作。1977年以前,為開拓新中國的考古事業,建立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承擔著全國各地的學術性考古發掘與研究任務。先後發掘了陝西西安半坡、河南陝縣廟底溝、湖北京山屈家嶺、青海樂都柳灣、河南偃師二里頭、河南安陽殷墟、陝西灃鎬、洛陽東周城、西安漢長安城、河北滿城漢墓、河南漢魏洛陽城、西安隋大興唐長安城、河南隋唐洛陽城、北京元大都、明定陵等一大批重要遺址及陵墓。

  1952年,與文化部共同支援北京大學歷史系創辦考古專業,又於1952~1955年與文化部、北京大學聯合舉辦了4期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之後,陸續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考古發掘、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薄?/p>

  1977年以來,圍繞中國史前史的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夏商周三代歷史研究的空白、中國封建帝國的形成與發展特點,以及邊疆地區研究熱點問題等,開展一系列田野工作。在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近200處涉及中國歷史重大課題的大遺址和都城址,以及大型墓地與王陵進行持續的大規模發掘。

  1994年以來,還先後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考古研究部門和高校合作開展中國田野考古工作。並與20多個國家的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接待外國學者來訪千餘人次,派出700餘人次在國外講學、考察、出席國際會議等。2000、2002年派遣考古發掘隊前往德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支援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及有關地方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參加我國在歐、美、日本舉辦的大型文物展覽;還與安陽市政府共建了殷墟博物館及新近成立中國文字博物館。

  在考古研究所的發展歷程中,集中並湧現了一批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大家,如學術界所熟知的夏鼐先生、樑思永先生、尹達先生、徐旭生先生、郭寶鈞先生、黃文弼先生、陳夢家先生、蘇秉琦先生等。從建所至今有夏鼐等8人先後接受外國國家級最高學術機構榮譽稱號。

  建所至今已發表論文近6000餘篇、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和研究專著300多種。承擔完成的國家專案50多項,院專案20多項,委託交辦專案10多項,其中6項獲國家級獎,40多項獲院級獎,16項獲學科專項獎***夏鼐、郭沫若獎***,近10項獲全國文博考古最佳圖書獎。大型綜合性研究著作有《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考古學?兩週卷》等;整合性著作有《殷周金文整合》等。

  考古所歷來注重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圖書資料基礎建設和學術刊物與專刊的編輯出版。自1959年籌建碳十四年代測定實驗室和常量分析化學實驗室以來的發展,1995年組建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更名為科技考古中心***後又開拓了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等許多新的研究領域。所藏各種圖書24萬冊,形成我國考古學圖書品類齊全的考古學文獻資料中心。主辦《考古學報》、《考古》等期刊,《中國考古學》***英文版***是我國目前發行的唯一一種英文考古學雜誌。

  自1978年以來招收培養了130多位研究生,1996年起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已招收8位博士後,出站5位,完成的研究課題涉及石器微痕研究、古人類食物結構研究、夏商周年代框架、商周青銅器製作工藝、中日宮城池苑比較研究等方面。接收的日本、韓國等國家高階研修生近10名. 60年成果展在首博舉辦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60年成果展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聯合推出的“考古中華”展於7月29日在首都博物館隆重開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了開展儀式。該展覽是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週年的系列慶典活動之一。展覽題材之新穎、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精美與多樣,堪稱迄今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考古學專題展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長介紹,展覽首次展出了考古研究所60年來在以夏鼐為代表的前後四代數百位考古學家歷經風雨、披沙揀金所獲取的重要成果。內容涉及了全國除上海、臺灣以外的32個省市的出土文物。共展出60多處重要遺址和墓葬等考古發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約有70%的文物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如華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製的石鏟與弓箭箭頭、錢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的稻米、4000年前陶寺遺址的朱書文字扁壺、最早的青銅器——陶寺的銅齒輪型器以及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銅排飾等等。而一些考古影視作品,如“緬懷夏鼐”“陶寺觀測臺觀測縫的解剖”“殷墟54號大墓的發掘”“龍泉窯遺址的發掘”等,都是首次向社會公開播放。

  展覽內容共分十八個部分,其最大特點是圍繞考古學研究的一些重大課題展開,具有極為豐富的知識。“距今10000年前後文化變化的特點”、“農業與家畜起源的狀況”、“中國文明曙光的展現與王朝的崛起”,“歷代都城制度的演變”等考古學研究重大課題展開,展覽展示考古學術前沿課題最新進展和社會公眾關注議題,如史前地震災難遺蹟、夏王朝之前堯舜時期的都城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從地下取出並釋讀、青銅器如何製作、秦阿房宮建築基址在何處、曹操所建都城——鄴城對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影響、如何分析古代人食物結構等。展覽還將全面展示衛星定位系統、數字攝影測量、三維鐳射掃描、遙感、探地雷達等現代科技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運用。

 

  “考古中華”既是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60年創業歷程的檢閱,也是我國考古成果面向社會、面向公眾的首次系統展示。與以往的考古展相比,首都博物館精心製作,在如何更有趣,如何更能讓觀眾理解和吸取考古成果的知識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包括考古演示片的放映,考古場景的製作,說明文字的選擇,力圖讓觀眾能夠清楚理解和感受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展覽期間還會面向公眾進行相關知識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