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環境景觀學的關係

  風水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下面就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風水與環境景觀學

  人類生存在自然大環境之中,這種大環境中的山川水流花草樹木和各種組合,形成了各種自然的環境景觀。人們為了營造舒適、美觀的生存環境,還會創造一些人文景觀和人造園林等建築景觀。這些自然形成和人為營造的環境景觀,都會對人類產生種種物理、生理和心理效應。人是自動化程度很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很強的有機體,周圍環境景觀形成的構架、色彩乃至引力、氣場等等都會對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等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

  例如當人們處在一種美觀舒適、色彩和諧的環境景觀中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甚至思維更加清晰敏捷,創造靈感也格外活躍。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視庭院風水,認為庭院建築、花草樹木、假山流水的組合佈局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樣就能有利於身心健康和財運事業,這是傳統風水學中樸素的環境景觀意識。如蘇州園林就是人造環境景觀風水的典範。

  現代風水學的內涵與使命之一,就是要將傳統風水學中的樸素真理與現代環境景觀學相互嫁接,不僅研究環境景觀的美學規律、建築學規律和植物學規律,更要進一步研究環境景觀的結構、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場態資訊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各種作用力,從而探索選擇和營造出有利於人類自身健康和事業發展的環境景觀的科學規律和方法。

  風水的淵源沿革

  在歷史上,風水又別稱堪輿、形法、地理、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陰陽、玉尺、山水之術、理義之術,等等。

  正如諸多古代學者和風水家考證的那樣,風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傳說時代,即伏羲、黃帝時;而“逮乎殷周之際,乃有卜宅之文,故《詩》稱相其陰陽,《書》雲卜惟洛食”。見載中國最早的典籍如《詩經》《尚書》等,都有古代先民選址規劃和經營城邑宮宅活動的史實性記述,被歷代風水家奉為“經旨”。結合相關考古材料分析這些記述,並對照風水著述及其實踐,可知風水的要義,不外乎“堪天輿地”“相土嘗水”“體國經野,辨方正位”,即考察天文地理,主要是地質、地文、水文、氣候、風向、日照、植被等生態環境及自然景觀的構成,然後擇其吉而經營人居環境***包括亡人的居所,即墓葬***,使之與自然生態環境及景觀有機協調,臻於天人合一,也就是先秦孔儒《中庸》倡導的所謂“參天地,贊化育”。

  相關的理性思考,則如晉人郭璞指出: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還提到:

  《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特地申明瞭風水理念源自古人。

  事實上,如《國語》記載公元前550年周太子姬晉追述“古人”的環境觀念:

  其中“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材用,而死有所葬”,顯然就是郭璞強調的“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重要的是,這一觀念排除了超自然的神的意志,還藉由“陰陽”“氣”等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得以推衍。如《左傳》記載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讚美《周頌》:

  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另如《國語》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的樂官伶州鳩闡發音樂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以抱陽,衝氣以為和。

  除了相關理念,風水在其悠久的發展歷程中,還形成運作方法不同的諸多流派。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就曾載明當時已有“形法”和“堪輿”兩大流派,各有不同的著述。其中如《山海經》《國朝》《宮宅地形》等屬於“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的形法;而《堪輿金匱》《堪輿歷》及《圖宅術***書***》《大衍玄基》等則為“其法亦起五德***五行***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的堪輿著作。

  從《周禮》所述這兩類事務的宗旨、內容、方法及實際意義看,也從《山海經》《管子》《司馬法》《考工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先秦迄漢的相關著述看,其傳承後世,主流是專注地理方面,沿革於漢代而形成形法;屬於支流的,則為巫佔方面的“宗廟之法”,漢代的堪輿正是其苗裔。

  事實上,形法或形勢宗同堪輿或理氣宗比較,前者以其豐富的實踐理性的成分和明顯的科學及美學價值,一直“行於士大夫中間”,所以流行應用較廣,也因此得以成為風水的主流,對傳統建築的影響也更直接、更深刻。如明清兩代,形勢宗的風水就曾為皇家倚重,以至於都城、宮苑、陵寢等建設,殆皆“以形勢為宗”。而堪輿或理氣宗的風水,其拘忌既多,迷信尤著,自漢代迄今,曾經屢屢遭到激烈批判,甚至在宋代依循其“五音姓利”之說經營皇陵的時候,也未免引發諸多非議。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迴避其對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傳統民居等世俗性建築的影響。典型如明清北京的四合院,實際就多是遵照緣自“星土”“星卦”的“福元”“大遊年”“穿宮九星”以及“截路分房”等堪輿或理氣宗的方法佈局的。離開這些方法,則不能解釋四合院的佈局規律,例如為什麼如果東南開門,廁所則必設定在西南隅,等等。

  此外,風水各流派間的聚訟和滲透,也是不容忽視的史實。例如,正是在風水各流派關於建築“辨方正位”以追求天人合一的長期職業活動中,以“土圭”與“天時”即栻盤結合,歷經漢代以天然磁石製備的司南,到唐代以後終於完成了“中國對科學最偉大貢獻”之一的劃時代的發明和發現,也就是人工磁化鋼針製備指南針的發明,並以之較比土圭測景即用景表測日影來定向,進而發現了磁偏角***圖2-1、2-2***。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