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概論課程優秀論文示例

  中文字科專業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內容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深入,導致課堂教學流於表面,課堂氣氛也不夠生動有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篇一

  中文字科專業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其內容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深入,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流於表面,課堂氣氛也不夠生動有趣。進入研究生階段,一些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對外漢語等專業同樣開設了《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如何在本科所學基礎上將這門課講得更加深入、生動活潑,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近年來,一些高校提倡研究性教學,旨在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經驗,談談關於《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思考。

  一、設定專題,力求深入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曆法、建築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於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巨集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於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於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複述一遍,將有悖於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鑑於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定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曆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在於巨集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採用現代比較規範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於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中國史學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字,初步瞭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曆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曆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中國美學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巨集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穫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巨集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程序,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並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採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採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後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曆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餘,更要樂於思考、敏於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後閱讀之後,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後討論儒家及道家關於“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等。在激烈討論之後,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複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後科研及學習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後,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鍊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並解讀其熱衷於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並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於學生課後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藉助博物館、歷史遺蹟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藉助課餘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蹟。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佈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宗教信仰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瞭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展等知識,對於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後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呼籲學生將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定、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後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嶽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5.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篇二

  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

  中文字科專業必修課《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其內容博大精深,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深入,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流於表面,課堂氣氛也不夠生動有趣。進入研究生階段,一些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對外漢語等專業同樣開設了《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如何在本科所學基礎上將這門課講得更加深入、生動活潑,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近年來,一些高校提倡研究性教學,旨在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經驗,談談關於《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思考。

  一、設定專題,力求深入

  本科階段,一些教師講授《中國文化概論》,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曆法、建築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於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巨集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於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於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研究生階段,如果再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複述一遍,將有悖於研究性教學的總體特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有鑑於此,筆者結合研究生教學要求,設定若干專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細微,旨在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科研創新能力。筆者給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共計36課時,大約每6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分“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讀”、“中國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史學概論”、“中國曆代制度史”、“中國美學通論”這六大專題對中國文化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其中“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在於巨集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脈絡,揭示其內在起承轉合規律,探討各階段文化之總體特點。“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通過經典閱讀,引導學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體選擇《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禮記》、《詩經》等原典,採用現代比較規範的注本進行精讀,追尋經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現實參照意義。學術是中國文化的命脈,“中國學術思想概論”側重於探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文化傳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國文化之影響,分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進行集中探討。“中國史學概論”在講述中國史學史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史記》文字,初步瞭解中國史學思想及文化影響。中國曆代制度演變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因此“中國曆代制度史”主要探討某一時段政治、經濟及文化制度之興衰演變,以求通過制度反思而關照當下。“中國美學通論”則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宗教等審美特質,揭示中國美學的獨有內蘊。之所以如此劃分專題,既考慮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經濟、政治、學術、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將巨集觀和微觀結合,力求深入淺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反響較好,大多覺得上課收穫頗多。通過學習這些文化史專題,他們既能巨集觀把握中國文化發展程序,又能對一些文化史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二、講論結合,互動交流

  研究性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其固有思維方式並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課方式上,不能採取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更要將授課、研讀、討論、互動相結合。筆者採取的講授方式為:講論結合,精讀原典,分組討論,課程作業。所謂講論結合,是指每個專題先由教師講解兩個課時,或是總體論述該專題,或是論析某本典籍,或是對某個具體話題深入探討,內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精讀原典,主要讓學生課後對中國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經典學術著作進行閱讀。具體六個專題各列出書目,如“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閱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讀”閱讀《論語》、《老子》、《莊子》、《周易》等書,“中國學術思想概論”閱讀錢穆《國學概論》、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書,“中國史學概論”閱讀王伯祥《史記選》,“中國曆代制度史”閱讀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美學通論”閱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每個專題大約要精讀一到兩本書,在精讀原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討論則有話可談,言之有物。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經典之餘,更要樂於思考、敏於答問。本課程在教師講授以及課後閱讀之後,也頗重視課堂討論,對中國文化史諸多專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探討。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思想存在異同,在課堂討論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儒家、道家兩方,分別閱讀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後討論儒家及道家關於“道”的理論,有學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太關注個體而重視群體性道統,當時就有學生反駁說儒家也重視個體的尊嚴、道德修養等。在激烈討論之後,筆者對雙方論點進行評析,指出先秦思想的複雜性,不可僅以儒家或道家籠統論之,即使儒家內部不同學者之間也有差異性。通過大膽質疑、相互切磋,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研究視角日趨新穎,為日後科研及學習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討論之後,筆者要求學生將各個專題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在座同學,這不僅鍛鍊了學生獨立收集材料、開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國文化發展歷程”這一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課件,講述唐代歷史文化,並解讀其熱衷於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學生的好評。又如閱讀《史記》時,一些同學詳細分析《史記》中諸多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命運,解讀中國歷史的諸多特點,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講到“中國美學通論”時,有同學對漢服極為感興趣,作出“儒雅的漢服”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圖文並茂、內涵豐富,讓在座的同學皆感受到傳統服飾之美。通過以上諸多授課方式,使得原本單調的課堂豐富多彩,對於學生課後準備、課堂反應、積極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學生得到極好的訓練。   三、實地考察,經世致用

  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藉助博物館、歷史遺蹟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藉助課餘時間,筆者組織學生參觀了揚州的寺廟、博物館等歷史遺蹟。通過實地考察,學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佈局、佛像的宗教內涵、民間宗教信仰的特點等,使得原本頗有距離的宗教文化變得切實可感。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側重講解“廣陵潮”、“雕版印刷館”等幾個頗有特色的館藏。學生進一步瞭解到清代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歷代揚州文化的發展等知識,對於中國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後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文化強調經世致用,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也當如此。在課堂上,筆者較為重視文化的傳承及人文情懷的培養,呼籲學生將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載道”等話題進行討論,試圖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文化反思能力。與此同時,筆者還提醒學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滿底氣。注重提升自身涵養及人生境界,不斷自我完善與心態調整。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諸如此類,皆是從傳統文化的現實關照出發,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反思社會、傳承文化、自我實現的能力,這些也是《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

  總之,筆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定、課堂形式的改革、課外教學的拓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通過諸多嘗試,使本課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又能增進學生學養,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為日後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湖南:嶽麓書社,2003.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聯書店,2005.

  [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宋展雲 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 文學博士 225009***

  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篇三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討論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法,重點學習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理論依據、對外貿易戰略、加工貿易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等。

  關鍵詞 對外貿易 理論分析 案例討論 專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規模不斷增加,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中國製造在全球的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國應採取措施,努力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亦帶來了挑戰,長期以來,反傾銷、反補貼、智慧財產權問題、綠色貿易壁壘等是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糾紛的關鍵問題,2016年上半年人民幣不斷貶值,美聯儲不斷加息的預期,英國宣佈退出歐盟,面對全球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我們要採取措施維護我國的對外貿易利益,不斷改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係,提高我國的貿易地位。學習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可以有效瞭解中國對外貿易格局、對外貿易理論、對外貿易戰略等知識,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研究

  中國對外貿易導論***佟家棟等,2011***將對外貿易分為理論體系及制度與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黃建忠等,2013***主要討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對外貿易理論依據***上、中、下***,對外貿易產業經營、資本經營、對外貿易摩擦、對外貿易巨集觀調控等方面。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曲如曉,2016***主要學習中國對外貿易格局、對外貿易理論依據、對外貿易戰略、對外貿易管制制度、對外貿易法律制度、中國的關稅制度、貿易促進制度、海關管理制度、加工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對外貿易關係。這些教材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對外貿易概況,內容豐富,理論深厚,案例清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學方法研究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程理論豐富,實踐性強,學習難度較高,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1***明確學習目標,每部分內容簡明扼要地提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包括學習重點及難點,分配課前學習資料。

  ***2***小組學習法,選定小組成員,激發成員的學習興趣及求知熱情,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案例討論,課堂演示等。

  ***3***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中國對外貿易理論依據這部分內容是學習重點及難點,教師根據課時安排講授貿易理論知識,然後選擇相關案例進行演算、實證分析。此部分重點講授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先講解貿易理論提出的背景假設,變數內涵,理論模型,數理模型的應用,再講解理論的經濟學含義,進一步解釋貿易理論的優點及不足,可以採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注意資料的時效性。然後逐一講述相關理論依據,可以增加案例解釋,此部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提高學生數理模型的計算能力、圖表的繪畫、分析能力及學生對貿易理論的思辨能力。

  ***4***對外貿易法、貿易促進制度、海關管理制度、關稅制度、對外貿易管制制度等內容,需要學生熟悉相關法律制度,根據已有的法律制度解決對外貿易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要掌握關稅的徵收方法、出口退稅的程式等具體問題。

  ***5***服務貿易在GDP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從巨集觀、中觀、微觀角度進行講授,先介紹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情況,再選取某一具體行業進行深度分析,比如網際網路銷售,還可以選取特定公司進行分析,比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然後請小組成員選擇感興趣的行業及公司進行貿易案例研究等。

  ***6***國際貿易專題研究。本課程可以選取“一帶一路戰略”,“服務貿易”,“對外貿易關係”,“加工貿易”等進行專題研究。首先明確研究主題,然後進行分組討論,學會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國際貿易問題,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

  ***7***明確考核方式。本課程可以採取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併重的方式,突出課堂演示、專題討論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應用能力等。

  3總結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貿易理論基礎,瞭解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習這門課程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佟家棟,劉程.中國對外貿易導論***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黃建忠,鍾慧芸.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曲如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第4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中國哲學概論課程論文